伴着昼夜更迭,天增日月人增岁的新春佳节到来。走在街上,您的耳畔传来年轻人的欢笑声,眼中看到壮年人行色匆匆……而那些为儿女操劳一生,上了年纪,迈不动步的父母们,他们是以何种状态生活?他们的新春佳节是否也依旧欢乐?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发现,很多老人们的生活仅用4个字就能概括:幸福、安宁。虽然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或是儿女、或是保姆,但都诠释着一份深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在最困难时,好人遇到好人
老伴儿,老伴儿,老来做伴儿。中国的俗语,总是渗透着十足的哲理性。而当身体患病时,仅有年迈的老伴儿照顾是不够的。今年的春节,对在白城师院退休、年近八旬、家住海明路步行街附近的“吉林好人”乌坤明老人来说,特别值得期待。因为,今年的春节,家中又多了两位异姓亲人的陪伴。而这两位异姓亲人就是乌老师给老伴儿请的“保姆”小孟及妻子。
2月2日,乌坤明坐在床边与卧床的老伴儿李戌祥聊天,“告诉你个好消息,小孟夫妇今年春节陪咱们过,等儿子来了,我让他多办点儿年货。你高兴不?”83岁的李戌祥望着老伴儿的脸庞现出孩子般开心的笑容。乌坤明老人对记者说,老伴儿身体自年轻时就不太好,都是自己照顾。但近两年,由于自己年纪大,腿脚不利落,老伴儿也因患糖尿病,眼睛接近失明。于是,在儿子的帮助下,他们这两年雇了多个保姆,并不太可心。儿子为能给他们雇到适合的保姆,求遍了亲友、跑遍了中介。6个多月前的保姆,由于工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而被辞退。小孟的到来,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小孟讲究卫生,照顾老伴儿那真是特别用心。这回他们满意,儿子也可放心工作了。
“保姆”小孟,今年54岁,叫孟宪军,家住洮北区德顺乡。2017年夏季,耕地包租出去的孟宪军来城里找活儿干。第一次中介就将他介绍到乌坤明家中,善良的孟宪军看到卧床的李戌祥老人的境况后,虽然也有畏难情绪,但最终还是不忍离去……从那天起,孟宪军就24小时陪在李戌祥老人身边,衣不解带悉心照顾。一生都尽力帮助他人的乌坤明老人,看到孟宪军悉心照顾老伴儿,被深深感动,也如同母亲般关爱孟宪军。几日下来,孟宪军称呼乌坤明为老妈。不久,在乌坤明的提议下,孟宪军将家中的妻子接来了。就这样,4个姓氏组成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了。
常言道,情义无价。但有价也未必无情。虽然每个月5000元钱的保姆费,对于工薪家庭有些吃力,但乌坤明表示,为满足老伴儿晚年不离家这个愿望,只要是尽己所能,她都会去做的。
乌坤明说,自己一辈子都以帮助他人为快乐,没成想,晚年给老伴儿找保姆令她感受颇多。好在,如今遇到了好人小孟。一个亲身经历多个保姆的老人,希望通过记者向社会呼吁,请相关部门关注保姆从业人员的素质,规范保姆的职业道德与技能,让那些身患疾病的老人得到的服务能更有质量。
父母如若是天,我们愿为擎天柱
进了腊月,又如往年那般开启大扫除模式。年货基本不用出去办,都由兄嫂及妹妹们负责。2017年,由于父亲病重、母亲患脑梗,李立强和妻子刘殿梅搬到父母家负责照顾。兄嫂和妹妹表示,你们只要24小时不离身地照顾父母就行。于是,李立强和妻子只能以父母为轴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数日不下楼已成常态。只有通过电视和手机,他们才不至于与社会脱钩。因为父亲患小脑萎缩,加之糖尿病极重,导致卧床并大小便失禁,身边不能离人。母亲去年患的脑梗,依旧需要人照顾。夫妻二人,照顾两位年近八旬的患病老人,压力可想而知。
“没想到,曾经那么慈祥的爸爸,竟不认识我们。如若怕出危险而对他的行为阻拦时,爸爸会突然下狠手……每次受伤后,我觉得身上的疼,远没有心疼得厉害。没有办法啊,再难也得坚持,因为那是咱亲爹呀!这几年,我不敢回想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50岁的李立强说这番话时,眼中泛起了泪光。
虽然父母的病,时时煎熬着内心,但李立强依旧希望父母能多活几年。他说,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为儿女操心受累,晚年身体不好需要我们照顾,我们会竭尽全力的。父母分别在原白城市啤酒厂和机床厂退休,退休后还帮着子女照看孩子,没想到老了竟双双患病。哥哥和妹妹现在家都不在本地。2015年,为多挣些钱,李立强去威海打工,突然家中来信儿,父亲患病,需人照顾。没办法,他只好选择回白城照顾父亲。他说,照顾父亲累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看到他因病而承受的种种折磨,身为儿子真是心如刀割,那种煎熬令人寝食难安。曾经考虑到身体承受能力,他们也请过保姆,但人家都是来干一天或半天就走了,合适的保姆真是太难找了。于是,李立强就一直坚持着。那时,父亲只是有认知障碍,不愿呆在家中,李立强只好开着三轮车,拉着父亲去公园及郊外等处游玩。每每这时,父亲表现得极为开心。几个月后,父亲病重至卧床。2017年8月,母亲突患脑梗,自己照顾不过来。原本干裁剪工作的妻子,扔下摊位回家支援至今。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调侃他们:我长大了,你们俩为照顾爷爷奶奶,过起了隐居式的二人世界,真是神仙眷侣啊!笑过之时,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刘殿梅本是个性格开朗的人。提起照顾公婆的日子,她沉默了许久才感慨地表示,伺候年迈患病的父母,需要有强大的内心。“说实话,因为自家父母也曾经患病多年,身边的小哥倾力尽孝最后为父母送终,给自己做了好榜样。”刘殿梅说,有时和丈夫一起给公公洗脚时,公公偶尔会落泪,这时,她就特别开心。因为她明白,一定是子女的关爱,点燃了公公内心封存的记忆……当然,在一起生活难免会遭遇老人的误解,尤其是患病的婆婆,心情焦虑会很情绪化,这时唯有选择沉默。她说,儿女能做的就是尽全力让父母晚年的生活更有质量,唯有如此,才对得起生养的父母。无论多难,都得咬牙坚持。说这话时,夫妻俩不约而同的相视而笑,笑中有无奈有隐忍,更有对彼此的安慰。夫妻俩表示,春节到了,虽然父母的病情不容乐观,但毕竟父母在,家就在。这个春节依旧是个温馨、团圆、快乐的节日。
采访手记: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目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开启,人老了或家有患病的老人时,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谁来照顾老人?当然,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但当子女或因工作或因其他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借助保姆或去养老院成了不二的选择。确保保姆和养老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需要政府、家政企业、从业人员以及雇主的多方努力。本报将对这一问题持续关注,您若也有相关话题或建设性意见,不妨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