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有长白,西有向海”,东北名城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世界三大草原之一的科尔沁草原东端。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人大代表、白城市市长李明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白城要走“坚持生态立市,推进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企业报》: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生态”是与白城市连接最多的一个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李明伟:近年来,新发展理念深入白城市的各级行政工作、经济工作、民生工作,坚持生态立市,加快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构建国家级生态经济跨省合作区,突出做好生态环境、生态扶贫、生态经济、生态城市“四项重点工作”,是推动新时代白城绿色发展的总体方针。白城先后被列入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被批准为全国唯一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
《中国企业报》:这四项重点工作中,“搞好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它是否能为白城带来发展优势?
李明伟:这是肯定的。白城市坚持把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启动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推进“四大生态工程”。坚持水、草、林、湿“四位一体”,实施河湖连通、植树造林、草原治理、湿地修复“四大工程”。规划连通124个泡塘,三年工程提前一年全部连通,蓄水能力达到34亿立方米。积极推广“劲草一号”和燕麦种植治理盐碱地示范项目,草原恢复到487万亩。开展“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林地、湿地面积分别达到680万亩和806万亩。二是开展“三大环保行动”。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实施清洁空气、水体、土壤行动计划。“河长制”“湖长制”实现全覆盖,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9%,居吉林省第一位。全力配合中央环保督察,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问题妥善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是构建“两大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生态建设制度体系和生态保护法治体系,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坚守生态红线。依法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碧草蓝天。通过持续推进生态建设,明显改善了区域“小气候”。五年来,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436毫米,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85米,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中国企业报》:“生态扶贫”是怎么做的?如何与“产业扶贫”协调发展?
李明伟:推进生态扶贫,补齐发展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白城是吉林省唯一的国家集中连片扶贫片区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万人。牢牢把握“精准”要求,以生态理念推进扶贫开发,两年来投入扶贫资金91.2亿元,累计减贫15.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9%下降到4.1%。一是突出产业扶贫。实施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主推“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两种模式,产业扶贫项目达到2056个,实现到户全覆盖。发展庭院经济10万亩,带动12.7万户,实现贫困村整村推进。384个贫困村全部建设了村级光伏电站,享受到新能源补贴政策,保证收益20年。建立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管制度,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扶贫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二是注重政策叠加。医疗“三下沉两提高一兜底”经验在全省推广,实现看小病不出村、大病全兜底。慢病贫困患者门诊综合报销比例达到85%,大病贫困患者在县域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95%,患有28种大病的重度贫困患者住院医疗全免费。启动肿瘤救助政策,对患有32种肿瘤疾病的贫困患者,实施免费住院治疗。出台教育扶贫实施意见,对学前到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分类进行减免和资助。制定贫困残疾人帮扶救助政策,切实解决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实际困难。三是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道路建设、危房改造、厕所革命、绿化美化等9项工程,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安全饮水任务。镇赉县D级危房除险加固模式得到住建部高度认可,通榆县易地扶贫搬迁“陆家模式”得到国土资源部充分肯定。
《中国企业报》:各类产业既要发展又要生态,如何统筹发展?
李明伟:发展生态经济,可以增强发展后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多年来,白城市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推进生态与经济深度融合。一是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白城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杂粮杂豆和油料主产地、八大牧区之一。围绕创建国家级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绿色水稻、有机杂粮杂豆、生态畜牧、名优水产等优势产业。实施雏鹰400万头生猪牧原300万头生猪、吉西300万只肉羊、阳春羊奶150万只奶山羊、飞鹤50万只奶山羊、吉运15万头牛、首农2.5万头奶牛等一批全产业链项目,引进梅花集团3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探索出种养结合、农牧复合、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二是突出打造生态工业。白城是全国首批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全市风电装机可达2280万千瓦,目前并网333.5万千瓦,正在洽谈鲁能1000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全市光伏装机可达1675万千瓦,目前并网56.7万千瓦,5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正式获批。坚持电力消纳与输出并重,积极谋划建设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呼叫中心,争取建设以白城为起点送华北地区特高压,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三是着力培育生态旅游。白城拥有向海、莫莫格两大世界级著名湿地,大安嫩江湾、牛心套保、洮南四海湖、镇赉南湖4个国家湿地公园。特别是经过不懈努力,白城“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构建成型,发展“大旅游”的条件已经具备。突出全域旅游,深度开发湿地生态、草原风光、冰雪运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业休闲、军事体验等特色产品,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6%和25%。
《中国企业报》: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优良人居环境能否成为全民共享的成果?
李明伟:打造生态城市,就是冲着普惠发展成果去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白城市抢抓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契机,自2016年起,集中利用两年时间,从地下到地上、从功能到环境,对老城区进行全面彻底改造,加快建设现代宜居的生态城市。一是实施整体改造。两年累计投资68亿元,实施16类469项工程,改造主要街路48条,建设地下管廊28公里,改造全部老旧小区172个,新建改造公园和广场6个、公厕24个,增加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实现“三年工程、两年完成”“老城变新城、小区变花园”目标。二是打造白城样板。充分体现海绵元素,灵活运用“渗、滞、蓄、净、用、排”措施,创新解决了北方冻融、融雪剂侵蚀等一系列难题,在全国探索出“海绵城市+老城改造”的“白城模式”,得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专家组和住建部的高度肯定,打造了北方寒冷缺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三是管理同步跟进。颁布白城市首个地方性法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级向各区下放城市管理权限179项,全面启动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生态城“四城联创”,扎实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探索“互联网+城市”管理新模式,智慧城市指挥中心竣工,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这两年是白城城市建设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改造最彻底、变化最明显的时期,中心城市面貌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