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杜甫晚年辗转来到成都,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是为“杜甫草堂”。草堂定居时期,杜甫生活较为安定,佳作迭出,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春夜喜雨》一诗即作于此时,为唐诗中写雨的名篇。
好雨如精灵一般,能感知时节变化,当春之际,万物复苏,则及时“发生”。它随着温煦的春风,静悄悄地潜入人间,在夜幕之中细细地、密密地斜织着,无声无息,润泽万物。“润物”是雨之功,照应“好雨”。说“潜”,是不要人知,默默付出,居功而不炫耀;说“细”,则是轻柔飘洒,不骤不狂,如此方能润物不损物;“无声”,不想吵醒人们,更是不造声势,不自我表白:三个词,准确描摹出春雨的特点。
接下来一联,宕开一笔,写雨中景物。诗人远望出去,但见浓云密布,田野、小路、江水都隐没不见,唯有江上几点渔火,闪闪烁烁。这是从侧面写雨,写出雨意正浓,描绘天地间明暗交织的美好境界。
最后一联,并非实写,而是想象之辞。诗人见雨势盛大,内心欣喜,不禁想象着雨后的情景:明天一早去看那湿漉漉的花丛吧,因得了充足的雨水滋润,花朵当更加艳丽;而这锦官城中,也一定是处处鲜花盛开,繁花似锦吧。如果说前面三联重在写“好雨”,则最后一联暗含“喜”字,点题收束全诗。 (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