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向东
全市124个部门、5个县(市、区)机关的万余名干部,再次走出机关大院,深入384个重点贫困村——他们走向广袤田野,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心贴心了解百姓冷暖,听民意、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干群关系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日益融洽。在基层大舞台上,他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身土、两脚泥,用初心赢得民心,献出的是为民真情,收获的是群众“点赞”。
新一轮万名干部驻村活动,既是加强“三农”的“惠农工程”,也是夯实执政基础的“助民工程”,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为民工程”, 广大干部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党的政策的“宣传员”,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如春风化雨,在鹤乡大地濡染出满目生机……
进村屯访农户 倾心为民
据数据统计,新一轮万名干部驻村活动中,全市各级干部走访困难农户、农村老党员、老干部4.5万户,发放宣传资料2.1万份,召开座谈会430场次。
“我们又来串门走亲戚了。” 没有客套,没有拘束,一句问好,一声老乡,真挚的感情在紧握的双手中传递。召开座谈会、开办培训班、发问卷、讲党课……把中央、省委的惠民政策,直接宣传到基层、到村屯、到农户,成为新一轮万名干部驻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各级驻村工作队进村伊始,迅速打响宣传大会战。不分白天黑夜,不顾高温风沙,队员们拿着宣讲资料和问卷调查表、统计表,逐家逐户上门,交流沟通、宣传政策、听取意见、登记信息。
“大娘,新建的厨房、院墙满意吧,新改建的厕所用着方便吧!你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有事你说话!”在洮北区东胜乡庆生村,来自市财政局的驻村干部正在和贫困户蔡荣华交谈着。
“从今天早上到中午,我已走访了4户,1个贫困户,1个政策兜底户,2个非贫困户。”市委办的驻村干部边整理走访笔记边在工作统计表上填写着走访情况。
“你看村里路灯亮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上不起学的孩子们都有了助学金,村里的干部时常到家讲解扶贫政策、十九大精神,乡亲们对你们的工作可满意啦!”贫困户关金贵比划着,激动地说着……脚印留在乡间小路上,温情送到百姓心中,万名干部驻村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帮扶,扎扎实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浓了干群情,暖了人民心,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破瓶颈解难题 倾力助民
据数据统计,新一轮万名干部驻村活动中,全市推动落实医疗、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措施32条,改建扩建村卫生室10间,开展义诊15次,投入相关帮扶资金580万元。
进村入户面对面,农家小院听民意,摸清村情定思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驻村帮扶工作开展得好不好,能不能解决问题是关键。各驻村工作队从群众最需、最急、最盼的问题入手,在改善基础条件、发展农村产业、提高致富能力上下功夫。
“各县(市、区)要重点抓好安全饮水、村屯道路、村卫生室等工程,安全饮水要必保完成剩余未达标村屯建设任务;村屯主要道路要实现硬化,宽度不低于4.5米;村卫生室要按照省里要求标准达标。”交通不便、住房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是贫困村通向致富路上的“肠梗阻”。为此,驻村工作队通过把握关键环节,推进贫困村人居环境改善8项工程建设,按照“规划引领、分类推进、点面结合”的要求,搞好规划编制,严格组织实施,扎实推进道路、庭院、绿化、围墙等工程建设,实施整村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群众投资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驻村期间,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沟通,联合争取项目资金,硬化村道、免费为贫困户安装了自来水……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一件件惠民利民实事,赢得了农村广大贫困群众的赞许,更赢取了民心。
“全市因病致贫6.9万户,占65%;常年用药7.2万户,占67%……医疗扶贫救助优惠政策都已经有了,但贫困群众反映还很大,核心问题就在于不接地气。”无钱治病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驻村工作队通过社会救助、单位帮扶等多种渠道争取资金,结合医疗救助政策, 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服务贫困户机制,把县级医院报销优惠政策向下延伸,让群众在村卫生室就能享受到在县医院看病的待遇,并大规模适时组织开展下乡义诊、送医送药等活动,努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贵、买药难的问题,帮助患病贫困户重拾健康,摆脱贫困。
办实事见实效 倾情惠民
据数据统计,新一轮万名干部驻村活动中,全市扶植产业项目376个,规范合作社58个,建立基地5个。
帮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拔出“穷根”,不是喊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输血”不是长远之计,“造血”才是脱贫致富的最好药方。驻村工作队结合村情,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目标,高站位、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项目,将发展庭院经济、农特产业、乡村旅游业等作为精准脱贫主攻点。他们引导贫困户挖掘自身潜力,鼓励贫困户根据家庭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创业致富。并实施订单种养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组织农技部门力量,驻村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为缺少资金的贫困户,通过开展扶贫小额信贷、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帮助解决生产资金不足难题。
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也是抓好产业扶贫的关键所在。只有把合作社做大做强,才能真正把贫困户牢牢绑在脱贫致富的利益链条上。驻村工作队把每个合作社都打造成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有效载体,推广“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帮助贫困村发展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并建立与完善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接机制,把突破口敲定在规范运营管理上,严格推进制度落实,并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明确贫困户成员与非贫困户成员的收益分配,维护好贫困户的利益。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融入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扑下身子,才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正是因为万名驻村干部真正扑下身子,把自己置身于群众当中,以自己的“辛苦指数”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换来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使新一轮万名干部驻村活动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瀚海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