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最近事儿太多,但种地可不敢耽误,这关系着秋天的收成。这几天我们在突击生产!近两垧地的豆子要快点种完,不然怕误了出苗!”在地里干活儿的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万晓白,随手将被汗水浸成缕的头发往后面扰了拢。此时的万晓白,与5月3日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现场的自己相比,多了几分乡土气息。
万晓白脚下的这片土地,位于通榆县同发乡新合屯,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科尔沁沙地东部边缘。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大草原,但后来因为过度开垦,变成了沙地。而今,在万家父女和众多志愿者及各界群众多年的努力下,这片沙地已然开始出现片片草原。
万晓白说,戴着奖章、捧着证书站在台上时,自己内心无比激动,她不光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父亲和那些曾为治沙付出辛勤汗水的志愿者、乡亲们。回望来时路,这片沙地虽然带走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但留下的是一片绿洲和更多的希望。
2000年6月12日,万晓白的父亲万平交纳8000多元的承包费,签订了新合屯西100公顷沙地的承包合同,开始了“孤独”的治沙之旅。怀着对父亲的敬重与理解,已在南方成家并过着安逸生活的万晓白,放弃了教师的职业,带着丈夫和女儿回到通榆,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在累累黄沙中坚持,只为让沙漠变成绿洲。
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父女两个在慢慢老去,可新合屯却由漫天黄沙变成了天蓝地绿,从卫星地图上搜索新合屯,可以看到一块明显的绿色方块,那就是生态沙化草原修复区。经过万家父女两代人的坚持与努力,这片沙地终于变成了一片草原——植被覆盖率达95%,3万棵杨树栽种成活,回归的野生动植物达300余种。
“看!这是鸡锦草,它特别耐旱,别的植被还刚泛绿,它就先长了出来,花开得也早。”万晓白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草原上的植被:“这是防风、这是薰衣草……”
近年来,万晓白尝试与当地农民合作,把恢复的草原交给沙区农民养殖草原鸡、放牛,让他们“退耕还草”。她还让农民拿出一块地,专门种植有机农作物,在淘宝网“科尔沁妈妈谷物作坊”网店出售。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已经有5户沙区居民开始种植有机农作物,每户增加收入3500元,退出滥垦草原20公顷。让万晓白颇感欣慰的是,如今有更多村民加入到了退耕还草的行列。
万晓白以前的目标是做40块生态修复区,打造出一个小小的生态屏障。而现在,她的目标则想做出一条旅游带,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万晓白说自己是个感性的人,总会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而她的所作所为,更让世人看到了感人而朴素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