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友
苏东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在小学中高年级有他的《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题西林壁》等诗篇,其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除诗歌外,苏东坡的文章、书法和绘画也都十分有名。因此,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位大神级的人物是怎样炼成的呢?
二十文章惊海内
苏东坡(1037-1101),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1056年,苏轼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和弟弟苏辙一起到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年,兄弟俩双双考中。父子三人一下子名声大震,迅速成为当时文坛的知名人士。
特别是苏轼,更是被主考官、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看中,惊为天才。欧阳修说,苏轼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三十年后人们就只知道苏轼,而没有人会记得欧阳修了。所以,苏轼在科举的道路上非常顺利,在文坛和仕途上的前景也是一片光明:少年成名,前程似锦,人生在世还有比这更让人羡慕的吗?
可惜世事如棋,造化弄人,苏轼的人生坦途,因为王安石变法、新党旧党之争,以及他绝不随声附和、坚持人格独立的不妥协的态度,而发生了转折,先后遭到新党、旧党的排挤与打击,一次入狱,三次被贬。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1079年,43岁的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在被贬之前,他坐了一百多天的牢,最后总算保住了性命。与二十多年前的意气风发相比,刚到黄州时,惊魂未定的他情绪非常低落,好像命运的每一扇大门都已经对他关闭了。
除了精神上的痛苦外,生活上也非常困难。他每月的俸禄减少了一半。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苏轼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下一串交给妻子来安排一日三餐。一天下来,如果能剩下一点儿钱,苏轼就高兴而珍惜地把它放到一个小罐子里。这样,朋友来了,就能买酒喝了。
一位朋友从扬州来看望他,看到他穷到骨子里的生活,非常难过。在朋友的帮助下,黄州的太守同意把过去用来驻兵的几十亩荒地让苏轼一家来耕种。苏轼带领全家春种秋收,终于,生活上的困难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在种谷收稻的劳作中,精神上的痛苦也得到了极大缓解,他兴奋地把这一大片越来越有模样的耕地,称为“东坡”,“东坡居士”的雅号随之流行起来。
此外,他开始更多更主动地融入到当地百姓的生活中去。当时,有身份和比较富有的人家一般吃羊肉,不吃猪肉。苏轼非常爱吃肉,却常常买不起羊肉。怎么办呢?他惊讶地发现黄州的猪肉是个好东西,不仅质量特别好,价钱还特别便宜。为什么呢?因为富人不愿意吃猪肉,穷苦百姓又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吃。大文豪苏东坡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这样,不知不觉中,一道名吃“东坡肉”就悄悄地诞生了。后来,他在杭州修堤时,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送给他很多猪肉。东坡先生就用这样的方法把肉做好,送给修堤的百姓,大家一尝,真是美味。“东坡肉”于是名扬天下,成为一道流传至今的名菜。
当然,除了改变物质上的困苦,苏东坡也渐渐走出了精神上的苦闷,从打击、挫折和困难中发现了生活和人生的真谛,开始流连于当地的风景名胜,视野大为开阔,心境更加平和通达,文风和诗风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先后创作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进一步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实现了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完美超越,达到了中国士人精神与人格上的全新高度。
黄州收留了苏轼,成全了苏轼,也为自己做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今,苏东坡和“东坡赤壁”景区俨然成了黄冈的名片,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闪闪发光。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094年,年近花甲的苏东坡被贬往岭南的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岭南在北宋被看作瘴(zhāng)疠(lì)之地,九死一生,因此,苏东坡中途安顿好家人后,只带了侍妾王朝云、小儿子苏过等五个人来到岭南。
惠州当时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苏东坡作为贬官,生活更加艰难,经常缺米少酒,靠当地一些官员的接济过日子,后来甚至不得不把衣服也当(dàng)出去。但是,他仍然非常乐观。
当时,集市上每天只杀一只羊,羊肉主要卖给官府和有钱人家,普通人很难买得到。可是,他又是那么喜欢肉食,怎么办呢?苏东坡就悄悄地和卖羊肉的人商量,请他把人家不要的羊脊骨卖给自己。买回来之后,先把羊脊骨煮熟,然后涂上些酒和盐,再放到火炉中去烤。这样一来,羊脊骨就变得又酥又香了,苏东坡吃得津津有味,高兴地说,这简直就像吃螃蟹的大钳子一样可口啊,几天吃一次,感觉对身体大有好处!然后,这位乐观的美食家兴致勃勃地写信告诉苏辙,弄得弟弟既伤感又哭笑不得。
怎么渡过生活的难关呢?像在黄州一样,苏东坡借了半亩地来种菜。每天,他愉快地到田里去劳作,急切地盼望着发芽、长大、成熟,看到下雨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小摘饭山僧,清安寄真赏。芥蓝如菌蕈(xùn),脆美牙颊响。”你看,大文豪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菜农!他和苏过天天吃菜,晚上喝醉了,就把菜摘来,煮好了解酒。在这么艰难的岁月里,东坡先生对生活依然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幻想,在劳动和困难中体味着人生的乐趣。
蔬菜之外,苏东坡惊喜地发现了岭南水果的可爱,他对荔枝情有独钟,甚至把荔枝当作肉来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是他对贬谪生活的态度和回答。
春牛春杖,无限风光来海上
1097年,年届花甲的苏东坡又被贬到海南岛的儋(dān)州为当时海南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贬到那里去往往是有去无回。
在儋州,苏东坡和苏过相依为命,朝廷给他下了三道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这使喜欢结交朋友、喜欢美食的苏东坡心情一度十分低落。但像在黄州和惠州一样,乐观豁达的心性和修养使他逐渐找回了精神上的坚守,因为他是那么热爱生活,那么热爱这里普普通通的百姓,这是他精神上的甘泉:与生活同在,与达观同处。他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与教育,引导鼓励年轻人认真读书,胸怀天下,并留下了“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的名句。
春天来了,东坡先生兴奋地吟道:“春牛春杖,无限风光来海上。……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是啊,个人苦闷,与大自然的春意盎然、与芸芸众生的生活洪流相比,是多么渺小,甚至可笑。
东坡先生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经历告诉我们:苦与乐是人生这枚硬币的两面。没有苦,乐就失去了凭借;没有乐,苦就失去了目标;而没有苦与乐的交织,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面对困难、痛苦、挫折,就让我们想一想东坡先生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吧,谜一样的生活会毫不吝惜地绽放出谜一样的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