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直面问题 勇于担当不断取得脱贫攻坚新突破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18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面问题 勇于担当不断取得脱贫攻坚新突破
——在白城市脱贫攻坚镇赉现场会上的发言
 

●中共镇赉县委书记 鲍长山

镇赉县共有141个行政村,458个自然屯,总人口30万人。其中:贫困村8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9080户、贫困人口36241人,占比分别为58.2%、34.9%和18.7%,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目标导向,紧扣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对标立靶、定点突破;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攻坚中直面问题,在破题中勇于担当,不断谋求脱贫攻坚新突破。两年退出贫困村49个、贫困人口2844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2.1%下降到4.6%。

一、强化县委统领,层层传导压力,解决攻坚合力不强、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靠各级政府和扶贫系统局部作战,难以获得全胜,必须集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进行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启动后,针对内热外冷、上热下冷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县委统领作用,狠抓责任分解和压力传导,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一是整合县级领导力量。在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组建28个专项小组,组长由县四大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变党政“二人转”为四个班子“一台戏”,形成了县级领导人人抓扶贫的“1+N”领导格局。同时,四个班子主官和县委常委每人包保一个乡镇,县级领导每人包保一个村。书记、县长带头走遍所有行政村,包乡领导走遍所有自然屯,乡镇党委书记、村书记走遍所有贫困户,直接将压力传导到最基层。二是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引入战区理念,赋予乡镇独立指挥权。包乡县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捆绑同责作为战区指挥官,对域内所有作战单元和帮扶力量实行统一领导,对包保部门、驻村工作队具有考核建议权和否决权,对村第一书记实行双重管理。三是强化督查问责。建立包乡领导、包保部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镇、村六个层面责任清单,实施跟踪督查考核。制定《问责办法》,对工作不力或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严厉问责。四是微信指挥“零距离”。县、乡、村及包保部门分别建立脱贫攻坚微信群,通过领导及包保关系,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微信指挥网络。无论是工作部署、落实动态,还是经验分享、群众诉求,只需轻轻一点,迅速传播到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强化精准帮扶,完善包保机制,解决包保力量不平衡、帮扶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

针对包保力量不均衡,一人包多户;帮扶任务不具体,搞填表式、慰问式帮扶;包保人与贫困户没建立起感情,谁也记不住谁等问题,今年初,我们积极征得上级组织部门同意,痛下决心对包保帮扶工作进行重新“洗牌”。统筹调配全县190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包保141个行政村,8935名党员干部包保19080户贫困户。同时,安排村三委成员及有能力党员联系非贫困户、边缘户。在此基础上,夯实包保帮扶责任,完善帮扶工作机制。实行“321”结对包保。党政机关干部每人包保3户,事业单位职工每人包保2户,中省直单位和企业单位每人包保1户。实行“4+4”精准帮扶。包村部门4项任务,分别是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民利。包户干部4项任务,分别是庭院经济、围墙整理、卫生整治和住房内部设施修缮。实行“1×5”互助帮扶。创建包保帮扶互助机制,5个包保干部为1个互助组,一台车下乡,五个人想事,帮扶力量和智慧都放大了5倍。实行“1+1”结亲帮扶。包保干部带着四项任务上门“认亲”,带着饭菜入户请客,将心比心,以诚换诚,迅速拉近了与贫困户的感情。双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帮扶工作真正建立了互信,形成了互动。

三、强化程序意识,延伸工作触角,解决基础工作不够精准的问题

精准是脱贫攻坚的灵魂。扶贫工作能否精准,根源在于基层。基层工作不准不实,精准扶贫就是空中楼阁。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工作精准度。一方面,刀口向内,严格核查。严格执行“1121”识别流程,认真开展“两识别一核查”工作,做到了应纳尽纳、应出则出。针对审计署、第三方评估、省际交叉互检和省市督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多轮核查,建立了部门联审长效机制。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制度,新增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卡内管理。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和贫困村退出程序,认真开展退出自查核验,坚决避免错退现象发生。另一方面,重心向下,延伸触角。针对包保干部不熟悉情况、群众不愿说真话、村干部鞭长莫及的问题,我们抓住最熟悉情况的“关键人”, 恢复了村民小组长设置,接通了村级组织的“末梢神经”,县财政每年拨付135万元,用于小组长误工补贴,既解决了村级工作力量薄弱、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基础工作不精准的根源问题。

四、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模效应,解决产业扶贫项目小散弱、风险难控制、收益难保证的问题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攻坚启动之初,我们沿袭以往扶贫项目由乡村申请,分级实施的老办法,各乡镇上了一些例如100只鸡、50只鹅的小散弱项目,风险大、收益低,无法实现稳定、可持续增收。2017年,我们及时调整思路,突出县级层面顶层设计,依托大项目拉动、龙头企业促动、合作社带动,集中实施光伏扶贫电站和养殖扶贫基地项目,建立以分类施策、叠加覆盖为主要特征的“1+4+X”产业体系。分类施策,即针对82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3.1亿元,为每村建设一个5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除去运营成本每村年收入60万元(比使用贷款建设多收入30万元),带动贫困村内2.3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针对59个非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2.8亿元,采取“政府(投资固定资产)+龙头企业(租赁经营)+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建设大型养殖扶贫基地4个,年资本收益2240万元,带动非贫困村1.3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为了保证扶贫资金保值增值,我们依托县农商行,办理了租赁抵押他项权证,确保项目无风险、收益有保障。叠加覆盖,即在此基础上分散实施庭院经济、万栋日光大棚、中低产田改造等产业项目,实现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两项以上致富产业,发挥叠加效应。2017年,农业部大兴安岭南麓片区部际联系会议、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交流培训班在我县召开。

五、强化责任担当,打破瓶颈制约,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难、进展慢的问题

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道路硬化是我县脱贫攻坚的最大短板,也是基层干部最头疼、最难啃一块硬骨头。在危房改造上,主要是人的因素。表现为部分群众心理需求过高,嫌补助低、面积小不愿意改造。为此,我们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户34200元。另一方面,创新提出了D级修缮除险加固模式,得到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的认可和推广,两年内集中改造危房10861户。集中改造后,全县尚有土危房4523户,目前已扒除无人居住的闲置危房1440户。下一步,我们计划再扒掉一批,再改造修缮一批,到8月末前消除所有危房。在安全饮水上,主要是环境的因素。我县东部乡镇为水田区,地下水位高,自来水施工容易塌方,施工难度高、危险大。为完成改造任务,我们宁可抬高成本,选择冬季施工。两年来,投资2.2亿元,统筹解决全县141个村458个自然屯安全饮水问题,并建立了定期检测的长效机制。在道路建设上,主要是钱的因素。去年我们投入整合资金3亿元,修了82个贫困村、274个自然屯、555.4公里屯内道路。今年又积极筹措资金,对74个屯、178公里通屯道路进行硬化,对59个非贫困村211个自然屯的屯内道路进行硬化,目前已陆续开工。预计到9月末,所有村屯出行道路泥泞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六、强化政策保障,改变贫困面貌,解决群众获得感不高的问题

根据省、市脱贫计划,我县要在今年率先脱贫摘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先后安排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带队,带领部分县领导、行业部门主要领导和所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到四川、重庆、云南等地学习摘帽经验。通过学习使我们产生了较大的危机感,一致感到工作还有很大差距,集中表现为工作落得不实、攻坚氛围不浓、面貌改观不大、群众获得感不强。为此,我们启动实施“653百日会战”,并重点从落实行业扶贫政策、深化包保帮扶、消除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公共服务差异入手,开展群众满意度提升行动。一是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全力构建“六位一体”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加大本级财政投入,推进新农合参保人员28种重大疾病免费治疗,做到“分病不分人”,彻底解决了“非贫人口争贫、贫困人口争星”的矛盾。二是扎实推进教育扶贫。全面落实教育免补政策,全面开展控辍保教行动,对因贫辍学的,实行帮扶资助;对其他原因不能上学的,实行送学上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就学。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本着“因村制宜、因陋就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在坚决不使用扶贫资金、坚决不让村级举债的前提下,切实深化扶贫包保,强力推进村屯绿化、卫生、围墙、庭院经济“四项重点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第一责任人,我从4月9日开始,带领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社区党工委进驻架其村,在最破败落后的西北围子屯,打造整治“样板”,供各乡镇学习参考。4月19日百日会战启动后,其他县级领导带领近万名包保干部,全部下沉到村屯农户,驻村开展劳动。两个月来,各乡镇、村及包保部门主动挖潜、各显神通,“井里没水四下淘”“没钱雇工自己干”,累计筹措资金1.4亿元,共栽植银中杨、云杉、果树等各类树木179万株;投入铲车、钩机等机械3.9万台次,清除村屯生活、建筑垃圾182.8万方,扒掉闲置危房1440所、闲置土仓房等附属房4800多所。腾退新增庭院种植面积950公顷,庭院经济总面积达到3890公顷;清理残破土墙138.3万延长米,修建砖墙、铁艺栅栏、防护网、绿篱等125.8万延长米。目前,集中整治初见成效,正向精细化、长效化方向继续推进。县里出台《农村生活垃圾和村屯环境整治实施办法》,拿出一部分扶贫产业收益资金,面向贫困户开发卫生保洁、绿化看护、自来水管护岗位,既解决了村屯环境和公益事业维护问题,构建起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雏形,又落实志智双扶要求,保证了贫困户的稳定增收。

在两年多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伟大决策,精准扶贫深入人心。这场伟大的实践,使干部经受了锻炼,群众得到了实惠,必将成为党和国家、社会的宝贵财富。一是党的形象得到大提升、干群关系得到大融合。脱贫攻坚激发了干部群众内心深处热爱党、忠于党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使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干部与群众更近了,群众对党的感情更深了。外地一位来我县考察的领导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在镇赉看到了解放初期的干群鱼水之情。二是人民群众得到大实惠、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这几年,是镇赉农村面貌改变最大的时期,道路硬化、村屯绿化美化净化、住房砖瓦化、庭院围墙化的新农村逐步变为现实;这几年,是镇赉农业发展最好的时期,依托扶贫项目带动,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养殖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这几年,是镇赉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2016年、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1.1%和10.6%,远远高于全省7%和6.8%的平均水平。三是干部作风得到大检验、境界得到大提升。县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下乡驻村,带头参加劳动,“白天当村官,晚上当县官”, 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全县各级干部“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不保证休息”,用掉皮掉肉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党的“形象指数”。通过脱贫攻坚,锻炼了一支特别讲政治、特别能担当、特别重实干、特别能战斗的精锐之师,以此凝聚的正能量和精神力,将成为克服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结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也获得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精准导向,既要精准扶贫,又要精准脱贫。精准是扶贫工作的核心,只有在精准识贫上做实功,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落地上求实效,才能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二是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既要加强领导,又要加大投入。领导重视、舍得投入,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只有责任落实,才能推动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只有不畏艰难、敢于担当,才能攻坚破难、创新发展;只有真金白银的大投入,才能实现产业大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大提升。三是必须坚持上下联动、内外结合,既要突出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又要注重激发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脱贫攻坚没有现成模式和成熟经验,需要在工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只有坚持高位推动,抓好顶层设计,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少走弯路。只有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做到同频共振、事半功倍。四是必须强化督导检查,既要激励表彰先进,又要严格问责后进。督导检查、奖优罚劣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只有立起规矩、严明纪律,督出危机、查处冷汗,才能确保工作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只有立起标杆、严明考核,奖出干劲、罚出敬畏,才能确保人心思干、人心思进。五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既要抓产业、拔穷根,又要抓环境、改面貌。发展生产是消除绝对贫困的治本之策。只有抓好产业和就业,才能有效解决贫困人口脱贫的连续性、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有效措施。只有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摆脱贫困落后面貌,让贫困群众都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走上硬化路,才能彻底解决群众的思想之困、精神之困,提升脱贫质量和效果。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