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写就错的汉字,你能对几个?
水火无交
白城的青铜器时期
鸟鸣涧
说“简”“册”与“典”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8年6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简”“册”与“典”

●宛兮
 

“简”字由两部分组成,“间”提示“简”的读音,“竹”表示“简”是由竹子做成的。《说文解字》云:“简,牒也。”“简”的本来意义指用来写字的竹板。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说木制的写字板称“牍”,竹制的称“简”,“牍”和“简”都可以称为“牒”。

从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学来考察,竹木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书写材料,商代就已存在了。郭沫若《孔雀胆》的第三幕说:“简就是竹片子。古时候还没有纸,就用竹片子来著书写字,就像现在庙里求签的签一样。”这是对“简”的形象解读。

用竹制简,首先要把竹竿截成段、劈成竹片,然后刮削修治成狭长条的简片。简有青皮的一面称为“篾青”,另一面称为“篾黄”,文字一般就写在“篾黄”的一面。新竹水分多,容易朽烂变形,所以还必须烘干水分,叫“汗青”“汗简”,也叫“杀青”。这里的“汗”是古代方言词,就是去掉竹子水分的意思,义同“杀”。杀青后的简就可以用来写字了。南宋文天祥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字面意思是杀过青的竹简,在句中就代指用竹简写成的史书。

在不生长竹子的地方也有以木制简的,一般多用白杨木、柳木或松木,因其色白而质软,易于吸收墨汁。1930年在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掘出了西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的文书和东汉和帝永元五年至七年(93-95年)的兵器簿,前者由三枚木简编成,后者由77根木简编成。居延曾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这些遗留的木简记录了汉代这块军事要地的历史。

据王国维、马衡的研究,简的制作长度依书写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依照汉尺的长度,战国两汉的简最长为二尺四寸(约55厘米多),用以写六经及传注、国史、礼书、法令;其次为一尺二寸(约27厘米多),用以写《孝经》等书;最短的八寸(约18厘米),用以写《论语》及其他诸子、传记等书,所以东汉王充说“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

每根简一般写一行字,即使简很长,其容纳的字数毕竟有限,所以就需要把简编连成册。甲骨文中的“册”字象把竹简长短相间排比用绳编连之形。编连竹简的绳子有时用韦(熟皮条)做成,《史记》云:“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熟皮条应该有很好的韧性,但反复捧读以至于韦都磨断了,可见孔子对《易》的喜好程度。

有时编连竹简也用各色丝做的绳子,据古籍记载,古代《孙子》用缥(青白色)丝绳编,《穆天子传》用素(白色)丝绳编,《考工记》则用青丝绳编。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用麻线或帛带编连的简册,如上文所述居延木简都用麻线编成,上下二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湖南长沙杨家湾6号墓出土的72枚竹简,则用帛带编连,也是二道编。竹简一般由上下二道编成,如果竹木较长,也有用三道编、四道编甚至五道编的。

最初的简册还不等于后世的书籍,只是史官对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如《尚书》的《盘庚》篇,大致是商王盘庚动员迁都时的讲话记录;《周书》的绝大多数也只是统治者的诏令训诰;《春秋》是周代鲁国史官按年月日记录的国家大事。古人把用来书写不同内容的简册分别加以命名,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这些记录了史实、言行的简册,都还是文书档案性质,不是真正的书籍。

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开始从祝史的手中下移到民间。孔子以个人身份整理修订六经,并用以在民间传播文化知识,这些简册才正式变成了供人阅读的书籍。

区别于一般的书籍,古人把那些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称为“典”。甲骨文的“典”字象双手捧册置于架上,“典”的本来意义就指那些需要尊敬的、作为依据或准则的重要文献。《史记》云:“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世”。“常”就是不变,这里的“典常”是指那些在祭祀场合要求百官遵循的关于仪表容止的规范,而且这些规范是希望永远留传后世的。汉代王符在《潜夫论》中说:“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古人的大道就保存在这些先王留下的典籍中,如同暗夜中的一秉火把,永远明示后人。

今天,考古挖掘出的简册日益增多,2000多年前的简册及古人书于其上的内容正渐渐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使我们有机会拨开历史的迷雾,真切感受那遥远的年代,实为一大幸事!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