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红 张黎明
纪德在1889年的日志中写到:“真正有趣的是作家看世界的特殊幻象,现实通过作家的眼睛所发生的变异。”无疑《石头城纪事》的作者,阿尔巴尼亚的伊斯梅尔·卡达莱是位真正有趣的作家。该书的主人公是正值童年的“我”,也正是作家本人的童年经历,而作者用神话、怪诞、充满玄幻与宗教相交织,从儿童的角度看侵略、刮分、异族统治、动荡与不安,看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伊斯梅尔·卡达莱,是阿尔巴尼亚著名作家,在小说和诗歌方面都有较深造诣。他的许多作品都在讽刺和批判专制社会,其中一些作品出版之后曾一度遭禁。比如,他的另一部颇具讽刺意味的小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以玄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死了3年的康斯坦丁为了遵守当初对母亲的承诺而从坟墓中爬出来,跑到外国带回自己妹妹的玄疑事件,来表现阿尔巴尼亚人民对闭关锁国的强烈反对。
2005年,卡达莱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米兰·昆德拉、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5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不知道为什么,东欧的好多作家们似乎都会陷入一个怪圈,他们最后都会从母国出走,在别国成名成家。卡达莱目前就定居法国,用法文来写作,而作品则在全世界传播。可以说,卡达莱是阿尔巴尼亚的一个符号,每当人们说到这个国家,一定就会联想到他。
二战时期,法西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无疑《石头城纪事》是一部匠心独特、非常奇妙别致的小说。作者在很短的篇幅里,出神入化地勾勒出芸芸众生,编织了各种人物的关系网。该书摆脱了常见的描写战争小说的一般套路,没有直接描绘游击队员同入侵强盗你死我活的较量,而是选取战争即将结束,黎明前的曙光就在眼前的历史性时刻,形象地描绘社会各阶层一些最有代表性人物的心理状态、情绪和表现,着力展示各种社会力量对待新旧时代、新旧社会、新旧风气的不同立场和感情。读者透过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目睹了新旧世界交替时刻整个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
故事发生在吉诺卡斯特城,“我”的童年就生活在这座魔幻王国里。在主人公的眼睛里,这是座一切都充满了魔幻的石头城,“我”的眼睛,连他自己都觉得是团谜,而透过谜团所看见的世间万物,无不具生命而变换,丧失了现实感,甚至化为妖魔鬼怪,不时在石头城为非作歹。在一座全是石头造的城市里,“在无比强大的甲壳下面,居然还有鲜嫩的生命存在并且繁衍”,卡达莱的笔下,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水深火热中顽强地生存着。
卡达莱的童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预演到爆发,直到收场的8年,而这座石头城在这多事之秋不断的变换着国旗,意大利的、希腊的、德国的,城里的居民前程未卜,生活在大轰炸的惶恐中。
“我”最心心相印的大飞机,最后却调转航向在石头城上空扔下了炸弹,战争摧毁了人心中所有对美好的幻想。
关于这部小说,卡达莱说:“我要在这部小说中反映那些混乱的、充满英雄气概、荒诞气氛和悲剧性的日子。”小说被公认为是卡达莱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