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文/摄
篆刻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它集书法和镌刻为一体,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三千七百多年历史的篆刻,在当今时代依旧散发着自性的光芒,不仅传播文化,更传播情怀与担当。
篆刻,对浙江省绍兴市与我市来说,无疑是一场令人感动又不得不说的深厚缘分。这其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意,是情怀与担当,铺成了一条连接南北篆刻文化交流的高速公路,成就了一场场篆刻的“盛宴”,为繁荣白城文化添姿绣彩。
戊戌之约 诗印乡情 南北相连
6月中旬,我市书法篆刻爱好者们期待已久的“诗印乡情·徵园集雅篆刻展览”在白城市美术馆开展。开幕式上,来自绍兴市的篆刻家代表陈民向白城市美术馆赠送全体作者参与创作的印章原拓手卷。应邀出席展览活动的白城市文化界、有关单位负责人及文艺界老前辈等嘉宾百余人见证“集雅”时刻。
在布展期间,白城市委常委、副市长梁仰椿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莅临指导,对作品主题、展览形式都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相关部门加大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精品创作,实践文艺惠民。
“诗言志,寄情深。石可言,琢玉成。乡言、乡音、乡情、诗中有我,以我观物。”这是陈民为本次展览所写的前言。寥寥数句,不难看出,其情之真、之挚、之纯、之厚。再看前言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诗印乡情,南北相连。登稽山兮行吟,山西村、梅花屋、铁崖笛;泛鉴湖兮载酒,兰亭序、青藤赋、回乡书。绿野长风兮,兴安岭、敖包山、洮河曲;白城鹤舞兮,月亮湖、双塔影、华严经。爱居爱艺,出岫之云高而望舍;如火如荼,林泉之水清以盟心,戊戌之约,诸君同德,衔春泥,说文解字步沧浪;百印共襄,借古开今,迴夏风,纵横剔藓惊飞鸿。”辞文古风盎然,意境高远。江南塞北,翰墨传情,刀耕笔种,薪火相传。句句肺腑,字字灼情,何尝不是绍兴篆刻家们对我市篆刻文化所寄托的深情。
篆刻这一塔尖上的艺术,在绍兴也是名家辈出,且整体创作水平极高。策划之初,陈民以“反映绍兴白城两地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为主题,在方寸之间,“海为龙世界 云是鹤家乡”“山阴道上人家”“美丽白城”“杏花十里闻笛声 一目尽天涯”塞北江南风采以古老的刀耕艺术,进行着跨越2000公里的致敬。展览以印章原石、印蜕、原拓放大及作品集等多层面立体式的展示,106方凝重古朴、清雅俊逸、自然率意的佳作印风,诠释着篆刻艺术的方寸之美。特别是绍兴名家的作品,令我市篆刻爱好者,观之称奇、赏之悦目、思之有获,为我市篆刻同仁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极大地促进了白城市篆刻水平的提升,更为助力我市社会事业的发展,推动白城篆刻文化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方寸环宇 悉心授业 师学两悦
文化最重要的是传承。展览期间,两地篆刻家代表深入到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开展“篆刻艺术”进校园活动。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绍兴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女书法家委员会副主任董舒展作题为“印兰亭——篆刻艺术之以何入‘古’”主题讲座。讲座溯源“兰亭”,崇文守“篆”,会意入“古”,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讲座中,董舒展以其少年英才广博篆刻深厚的艺术素养,把篆刻这门高深而极富内含的艺术,用通俗生动富有启迪的语言,为有着近四千年历史的篆刻进行了妙趣横生的解读,用最前沿的篆刻理性思维以穿超古今的思维方式,将篆刻艺术的渊源、历史、流派及制作和欣赏等细细讲解,可谓是启迪经典。
随后,两地篆刻家在美术学院六楼教室为同学们现场演示篆刻作品创作过程,互动交流。设计印稿、印文上石、奏刀镌刻、铃盖印面、拓制边款、粘贴印屏等篆刻创作步骤经典清晰,教学效果明显。围绕“美丽鹤乡”主题,陈民创作了“向海一船诗”;董舒展创作了“晴空一鹤”;陈巍创作了“东方白鹤”;娄东昇创作了“水墨寒香著冰华”;赵天飚创作了“梦回向海”;娄庆云创作了“知味越酒夏船风”,每枚精品佳作,都深含着绍兴篆刻家对白城的浓情厚意。
应同学们的热情要求,陈民为40多位同学设计印稿,亲切而幽默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回去后,可要认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细细‘消化掉’啊,一年后我要来检查作业的。”随后,绍兴、白城书法家们又挥毫题字为师生留念,并把现场拓制的精美印屏赠送给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篆刻文化进校园活动,填补了篆刻文化进白城师范学院的空白,实现了金石之美普及莘莘学子,这正是艺术服务于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最好践行。而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篆刻审美能力,更增进了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增强了文化自信。
活动当天,陈民还促成了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与绍兴文理学院合作的意向,为书法美术院校优势互补、交流、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绍兴挚情 爱倾瀚海 期盼如炬
两地书法篆刻艺术的交流,与一个人多年的坚持和守候是分不开的,这个人就是本次绍兴篆刻家代表团的召集人陈民。陈民字敏之,别署紫墨斋,1962年生,浙江诸暨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绍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自上世纪80年代初研习书法篆刻,所作章法宽博典雅,线条拙劲凝炼,给人以丰神流动、古拙厚重的美感,现供职于绍兴市文联。他的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四届篆刻艺术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西泠印社第一、二届国际篆刻书法展,并获第一、二届全浙书法大展铜奖,首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篆刻、书法、美术三大展篆刻单项最高奖。
陈民是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播者。2001年至今,在绍兴市文联等部门的支持下,他先后9次带领书法家团队来白,只为做同一件事,即弘扬书法篆刻艺术,带动促进白城书法艺术的提升。白城与绍兴的每一次书法篆刻艺术交流活动他既是策划者又是亲历者,在白城有众多的书友、印友、诗友。陈民崇尚人生的真善,敬畏艺术的大美。
“白城是我的第二故乡”。陈民说,自从第一次踏上白城的土地,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里。随着对白城的不断了解,在心中已视其为第二故乡。在陈民眼中,白城的变化是巨大的。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白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显现,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质量提高、文化需求增加。尤其是白城市委、市政府倾全力打造的老城改造惠民工程,更是将白城发展推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位置。
陈民从艺术的角度看到了白城美丽的未来。他表示,从一般意义上衡量,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才素质的提高和保持、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扩大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要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将草青水绿的自然环境保护好就是最大的生态,将有形无形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是最好的传承。
缘情载艺 凝聚共识 力促繁荣
陈民的观点,令人不禁想起,白城与绍兴两地近20年的文化“结亲走亲”,缘于“情”,载于“艺”,化于“人”的模式,是为两地量身打造的。这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转变观念,拓展视野,取长补短,提高水平,促进创作,确实是文化交流的成功果实。
绍兴与白城两地书法篆刻艺术,坚持每年有展览或人员互访。回顾 “绍兴五人书法篆刻展”“北风南韵——白城绍兴书画联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白城绍兴书法交流展”“白城、吉林、通化、绍兴四城市书画交流展”“曹伯铭回乡书法展”和“诗印乡情·徵园集雅篆刻展览”等等,两地艺术家携手,既拓宽了南北文化交流、艺情融合的平台,又促进了两地经济开发区结对互动、招商引资的市场,特别是对白城书画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篆刻是用锋利的刻刀,在坚硬的石材上游弋而书的。每每想到此,记者都会联想到那些从远古而来,身怀绝技而心怀大义的刀客们。而今天,绍兴篆刻家们的大义情怀,将硬碰硬的两种物体结合而生的艺术变成了最温暖最感动人的画境。
“瑶池三乘梦,向海一船诗。绿带黄榆叠,红英紫萼偲。牛羊亲碧草,雁鸟逸芳姿。”这首陈民所作的《梦回向海》,正是发于其内心的情感与热爱。静静流淌的岁月,记录着每一段对第二故乡的恋恋情怀。《回忆莫莫格》《瀚海》《白城行》……陈民的诗词作品表达着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不曾表达出的情。
绍兴与白城近20年的书法文化友谊,为两地的文化发展交流打造了宽广的平台。作为深厚文化友谊的亲历者,市政府副秘书长孙乃玉动情地表示,近20年,白城与绍兴书法文化一家亲。这种情感,源于篆刻家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真爱,源于他们对塞北江南文化的敬意,源于两地有关领导的关注重视,源于绍兴书法团队的博大情怀,源于两地朋友们至善至美的质朴真诚,因此说,白城书法艺术近年的蓬勃发展与绍兴书法团队始终如一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相信在他们的偏爱下,白城文化必将走向繁荣,白城的明天必将更加幸福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