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鹤乡草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凉水饭儿
抓不住岁月的缆绳
用好五副眼镜 人生聪慧成功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8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凉水饭儿

□周云戈
 

凉水饭儿,夏天里家乡人最爱吃的晚饭。

一锅热粥,沥除滚烫的米汤,再酌以哇凉的清水,便是一盆清澈透明,绽放着朵朵米花的凉水饭儿。而家乡人最喜欢的,多是“苞米公式”或“高粱米”做的凉水饭儿。它粒大,熟烂可口,温凉相当。也缘熬粥时加入了少许的碱,吞咽起来就特别的顺滑,且鼻翼与唇齿舌尖又不时泛着淡淡的碱花香。无须美味相伴,一盘刀劈的咸鸭蛋,亦或一盘黄瓜菜,小煎鱼啥的,也都是它的绝好搭配。不凑手时,一盘大酱咸菜,两棵大葱也足以打发。它平淡、素味,自然也生态,深得大人孩子的喜爱,无论从田间回来的农民,还是出船归来的渔人,一仰脖就能来它两大碗。吞咽后,让你于暑蒸中感受着由内向外发散着的那份微凉的惬意。

它实在——解渴,也解饿。

凉水饭儿与我呢?半世人生中的不离不弃。特别是闷热的夏夜,意念中唯有它,才能消除笼罩心头的暑气。一碗下肚,不亚于一碗冰激凌,或两瓶冰镇啤酒那般淋漓畅快。绝不夸口,凉水饭儿——我和家乡人味觉世界里的一道永不消逝的彩虹……

凉水饭儿,由热粥转身而来。好吃与否,取决于粥。

粥,米和水于锅中熬制而成。一番熬制,米和水犹浴火重生。重生后的美,不在视觉,而在于入胃通心的味觉感受。说到这儿,不由得让我想起灶台前的熬粥人。每次都要两个小时,为时不长,可对暑热中坚守,并满怀期待的人来说,分分秒秒都是个“漫长”。由此说来,这看似简单的一“熬”,其实却有着不同的意味和蕴含了,而那“粥”呢,也仿佛成了心与岁月的陈酿……

我家凉水饭儿,总是妈妈亲手所做。

午觉醒来,妈妈便把苞米公式一碗一碗地从米缸中舀出,倒进泥瓦盆里,再加入清凉凉的水,浆泡半个时辰。待到房檐下太阳的阴影一步长时,妈妈便端着浆泡好的苞米公式,去仓房的大锅熬粥了。将苞米公式倒进锅里,加适量的水,随手一小块琥珀色的碱芽子。盖好锅盖,妈妈便蹲在灶台前,点燃灶膛里的柴禾,待火生起来了,便把一片片干牛粪小心地放进灶膛。干牛粪在灶膛里慢慢地燃烧着,妈妈静静地在那里守候着。

仓房,一个畚箕大小的窗子,光线很暗,也很“蒸笼”。她不时地向灶膛里探望,闪烁燃烧着的牛粪火,映红了她的脸庞和胸膛,也映着她脸上涔涔流淌下来的汗水……

粥锅第一个滚开很慢,八分开时,妈妈便一边烧火,一边不时地掀开锅盖,手持一柄长把铁勺于粥锅里上下搅动。起来蹲下,再蹲下再起来,不知要多少个回合,直到粥锅里翻滚的声音渐渐远去,妈妈还须焙好火,以其余烬煨炖着粥锅。这个时候,她才肯离开灶台,走出仓房透透风。汗水,挂满了妈妈的脸颊,也湿透了前胸后背。半小时后,妈妈再回来烧二遍火。不多时,粥锅再次沸腾,随着喷涌的热气,仓房里便弥漫起浓浓的粥香……

热粥熬好了,即刻转身凉水饭?不成!粥锅依旧在余烬里煨炖着,而它的“转身”,大抵是日落西山,家人齐聚的时候。不过,这时姐姐们早已把瓜棚下的院子打扫干净,放好炕桌,摆好碗筷和妈妈准备的那份“伴侣”——或是咸鸭蛋,或是黄瓜菜,小煎鱼什么的。待父亲领着我们都坐齐了,妈妈才把那盆凉水饭从仓房里端了出来。大姐把勺,依次盛着。妈妈上桌了,才各自捧碗痛快地吃起来。咀嚼中,不仅是满口的粥香,还依稀品咂着妈妈身上的汗碱味道。

说凉水饭儿时,咸鸭蛋、黄瓜菜和小煎鱼是绕不开的。

咸鸭蛋,都是自家腌制。而鸭蛋呢,也绝对自家大麻鸭所产,小时候,我常常爬进鸭窝去给妈妈捡蛋。可以说,大麻鸭从小到大都是妈妈亲手所养,至今还记得,姐姐们放学后为鸭子剜苣荬菜,晚上妈妈蹲在瓜棚下给小鸭剁食的情景。到大麻鸭产蛋的时候,妈妈便用哥哥和姐姐们从江岔河沟里捞出来的一种叫做柞水的水草喂它们。妈妈说:“鸭子吃了它爱下红黄蛋。”长大后,我知道了这“柞水”——学名葅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粗纤维,是鲢鱼、草鱼和鸭子们绝好的饲料。而那些吃了葅草的大麻鸭,个个连蛋,所下绿皮蛋都小鹅蛋似的。每年端午节后,妈妈都要腌上两大坛子鸭蛋。在我心里,咸鸭蛋仿佛是妈妈为凉水饭儿的定制。寻常看不见,只待凉水饭儿。

咸鸭蛋,与粥同煮,但绝不同出。火候,由妈妈把握。煮得恰到好处,蛋清有如羊脂,且嫩且白,蛋黄橘红色,明亮且有晕圈,稍停便溢出金黄色的油。味道也内敛,只有凉水饭儿与少许的蛋清或蛋黄相伴入口,方能混合成微咸且香的味道,咽下去让你久久地回味……

黄瓜菜呢,家乡人也叫它酱拌黄瓜菜。与凉水饭儿相搭并成为我家的口味,得益于邻居荆四大爷。

55年前,我家随着父亲的工作落脚到了第二故乡——荆家岗子屯。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全家人正在院子里捧碗凉水饭呢,西院邻居荆四大爷背着手踱步而来。他见饭桌上只有一盘盐卤黄瓜和一碟大酱小葱,便与父亲说:“我说老先生,吃凉水饭儿,须有黄瓜菜才最对口。”也缘他与父亲交好,知道老人家年轻时曾在县城一家大货栈为掌柜的做小灶子,对味道有独特的理解。于是,父亲应和:“依四哥说,吃凉水饭必有黄瓜菜?”荆四大爷点头。老哥俩一番闲聊,让站在门傍吃饭的大姐会意,她转身回屋里拿出几根黄瓜和插菜板,就着敞开窗台,便刷刷地插起了黄瓜丝。荆四大爷见大姐行动,便过来指点——半盆黄瓜丝,一把手撕葱,之后便是两匙生酱,再就是一大铁勺老醋。拌匀杀青,稍候便与凉水饭儿同吃。

而今想来,荆四大爷的黄瓜菜虽不见怎样别致,可当它与凉水饭儿相伴时,便混合出一种特别味觉——浑厚的粥香、滑顺的口感,加之黄瓜特有的清香、咸淡相宜的大酱味道,特别是老醋的酸香气息,瞬间混搭,便成了全家人味觉的一道风景……

小煎鱼与凉水饭儿相搭,那就不单是我家人的味觉了。

妈妈出生于嫩江湾那个名叫王焕屯的小渔村,而父亲成长于姥儿家北面,那个叫刘树林的小渔村屯,南北两屯,远不过2里。煎鱼、炖鱼,生鱼、熟鱼都是渔家人极平常的饮食料理。受父母的影响,一家人对鱼都情有独钟,尤其煎鱼。来亲戚,它是道菜;平日,它更是家人喝粥和吃凉水饭儿的搭档。一碗凉水饭儿,两条小煎鱼,入口生香,味道也绵长。早饭,两条小煎鱼,一碗烫粥,两个大饼子,那是一上午的劲头。也缘它易携带,吃起来简单。因而,不论走读学生的饭盒里,还是车老板的腰包里,且不论是饭团子,还是大饼子,保准都有两条小煎鱼。如此说来,小煎鱼与凉水饭儿,当是渔乡人心里的共同味道。

凉水饭儿于我心,绝不是简单的味觉记忆!

孩提时,一个夏天的傍晚,也是全家人正在瓜棚下吃凉水饭儿呢,这时,平日里最爱逗我玩的邻居车大爷,夹着一团给我家搓好的艾蒿绳,拿着一本《绣像三国演义》来找父亲。他见我家正吃苞米公式芸豆水饭,于是趣儿上心来,一边捋着雪白的胡子,一边笑吟吟地说:“老小儿,大爷给你破个‘闷儿’(即:谜语)猜猜?”听他这么一说,我便放下了碗筷,恭敬地站在车大爷面前。只见他清了下嗓门,便抑扬顿挫地说:“手使钩镰长枪,杀死草寇百万,打破瓦冈城,跑了汤元帅,活捉豆将军。打五个物。”别说,车大爷的“闷儿”还真头回听说,不要说我,就连中学毕业的大姐也都愣住了。兄弟姐妹,你看我,我看你,一时无语。父亲见我们没话,便笑着对车大爷说:“这个‘闷儿’,他们很难猜得,没经历过啊!”“哈哈!说难也不难,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时,车大爷拉过我的手,指着我家房檐下的锄头问:“那是什么?”“锄头啊!”“对了,这就是‘钩镰长枪’。”接着车大爷继续诱导:“我问你,家今晚上吃的是什么饭啊?”“苞米公式水饭。”我胆怯地回答。“哈!这下你又猜着了,这个‘闷儿’就是“锄头”和你家吃的‘苞米公式芸豆水饭’。”车大爷虽让我很快走出了窘境,可仍不十分理解。带着猜疑,挣脱了车大爷的手,回屋睡觉去了。而车大爷和父亲却守着那堆冒着烟的篝火,唠了很长时间的《三国演义》……

又过了几日,一个雨天饭后。父亲便把那天车大爷给我的“闷儿”做了一番详解。原来,早些年农家铲二遍地的时候,东家都要在下午歇气前,打发半拉子(未成年农民)挑起扁担给伙计们送顿凉水饭儿。这扁担一头挑着凉水饭罐子,一头挑着碗筷和咸鸭蛋、大咸菜啥的。车大爷的“闷儿”,便是由半拉子为伙计们送凉水饭儿演绎而来。“手使钩镰长枪”——锄头;“杀死草寇百万”——田垄里的草;“打破瓦冈城”——黑陶水饭罐子;“跑了汤元帅”——淌出来的水饭米汤;“活捉豆将军”,便是剩下来的苞米公式芸豆水饭。父亲这般讲解,才让我们恍然大悟。

呵呵!一则关乎凉水饭儿的“闷儿”,仿佛一个动人的故事。不!是历史,是文化,也是一首田园诗章。

今年夏天有点怪!入夏未伏,暑蒸欻然,一连数日的“桑拿天”,让人甚是难捱。一次疾雨过后,漫步街头,突然发现几家餐馆的窗上赫然推出“农家凉水饭”来。于是,我心怦然!“凉水饭儿”如何幻化成降温祛暑的美食而悄然都市,并夺了城里人夏天的胃口?虽是番心思,想来也无非消夏。

说消夏,我先想起了父亲那本杂书里的《闲赏篇·夏》来:“溽暑蒸人,如洪炉铸剑,谁能跃冶?须得清泉万派,茂树千章,古洞含风,阴崖积雪,空中楼阁,四面青山,镜里亭台,两行画鶾,湘帘竹簟,藤枕石床:栩栩然……”

此文虽古,其意也明了:盛夏天气闷热蒸人,犹如洪炉里铸剑一般,谁要逃离它?必得有清泉、大树、古洞凉风,山崖积雪、空中楼阁、青水亭台,还须有纱帘竹席,藤枕石床方能解暑除热。由此,便让我感觉“佚名”的消夏理念似乎有失偏颇。只在意环境的铺排,而忽略了其他的存在。譬如,某些饮食于转化中对解暑降温的妙处。亦如巴蜀人家,以麻辣火锅之炽热,祛暑蒸远他而去;亦如茶人,于盛夏静守炉火,以滚烫的茶汤淋漓周身大汗,拒暑热于肌肤之外;还有我那“凉水饭”呢。而“农家凉水饭”缘何昭然城里,想来还是人们普遍认同——特有的温存,内化于外,表里平衡使然。

于此,让我联想许多世间事……唯其自然、平实、厚道,才是生命的久远。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