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畅 刘洋)10多年前,为带动城镇人口就业,推动市场经济发展,通榆县开通大路商贸长廊应运而生。十余年间,商贸长廊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贸长廊“堵塞道路交通”“影响市容市貌”的负作用越来越明显。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布置城市发展模式,通榆县委、县政府在以“生态经济景观”三位一体理念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思想体系的指引下,决定对开通大路向海街至建设街段商贸长廊进行整体拆除,并由有关部门对该路段进行重建。
为保证拆迁工作顺利开展,有关部门进行了长期、细致、有效的准备工作,一方面加大舆论宣传说明拆迁的必要性,一方面制定合理政策解除商户后顾之忧。经过不懈努力,商户们由最初犹豫不决转变为主动认同拥护。
“我在这里开了十几年鞋店了,就指着这小店生活呢,拆了我干啥去啊?说实话,一开始我真不想搬,但是政府政策好,给我们补偿不说,还给我们新的安置区,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那咱就响应号召赶紧搬呗!”商贸长廊商户孙庆军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8月3日,有关部门开始对开通大路商贸长廊302个商亭进行集中整体拆除。8月4日,拆除工作已接近尾声。这项零上访零强迁的工作既是对通榆县委、县政府谋划布局的肯定,也展示了通榆百姓对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拥护与支持。
8月4日,在金街地下商场,笔者见到了正在整理商品的苏红奇。说起现在的经营环境,老苏脸上洋溢着幸福:“我在商贸长廊开了16年店了,一到夏天亭子里就像蒸笼一样,冬天呢,24小时开着暖风也只能保证手脚不冻僵。另外,来往的汽车尾气也让我受尽折磨。但是现在好了啊,我得赶紧收拾一下,争取早点开门营业。”
据了解,原商贸长廊商户在拆迁后将搬迁到兴东商都和地下金街继续从事商贸经营活动,而商贸长廊所在的开通大路,经过改造,将以宽敞、靓丽的新面貌呈现在鹤乡儿女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