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辉
从公元907年契丹建国到1125年辽朝灭亡,这一时期是辽朝统治时期。辽朝时期是白城历史上空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辽建国初期,为了加强对白城及周边这一区域的管辖,在今天的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设置了白城这一区域历史上第一个州级政权机构——泰州。辽泰州的建立,不仅结束了白城及周边这一区域没有地方政权建置的历史,而且使这里成为包括今天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省西部一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此,也掀开了白城历史崭新的一页。
契丹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民族。辽朝是以契丹民族为主体联合其他民族所建立的多民族的政权,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朝代之一。它建立于唐朝灭亡之后,大体上与五代、北宋政权相始终,它的建立使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南北朝局面。它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当时中国东北、北方的开发与建设,开拓和稳定北方疆域,特别是对于加强东北、北方同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祖国统一的各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辽朝的建立与对白城的管辖。
唐朝末年,即九世纪末十世纪初,契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契丹族最后完成了从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过渡。
这个历史任务是由迭剌部酋长耶律阿保机来完成的。耶律阿保机利用唐王朝的衰亡,防御力量削弱之机,积极发展经济,展开了更大规模的俘掠奴隶的战争,迅速扩大了自己的政治权力,终于将氏族制推向了尽头,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奴隶制剥削方式的奴隶制国家,实现了对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统一。
公元907年,契丹新兴势力代表耶律阿保机推翻遥辇氏部落联盟痕德堇可汗的统治,结束了契丹族从氏族、部落到部落联盟400多年的历史,揭开了契丹族历史发展新的一页。
公元916年春,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今内蒙古赤峰市八仙筒一带)东“金铃岗”辟地为坛,称帝建国,接受百官和诸国使臣上给他的“大圣大明天皇帝”尊号,上给皇后的“应天大明地皇后”尊号。接着阿保机宣布大赦,建元“神册”。从此契丹国开始有了正式年号,这一年即为神册元年。契丹正式建元,是契丹人依照中原王朝模式建国又向前跨进一步。
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到公元947年(大同元年)耶律德光改国号辽,契丹奴隶主贵族继续不断地向四周扩张,终于占据了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北方广大地区,据《辽史·地理志》载:辽之疆界“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实现了对北部中国的统一。在这一广阔的区域内,生活着契丹、奚、汉、渤海、女真、室韦诸族人。他们虽然被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但其社会经济结构却不相同,有的从事畜牧生产,有的从事农业生产,也有的从事半渔、半畜牧业生产。其社会发展形态也各异,有的处于奴隶制阶段,有的处于封建制阶段,还有的仍旧停留在原始氏族制阶段。如契丹族和居住在北部的其他少数民族,大都处于奴隶制阶段,过着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不定居游牧生活。在南方包括渤海、女真族在内的汉人地区,已进入了封建制的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时期,过着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的定居生活。而对这一复杂情况和不平衡局面,契丹统治者根据各族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同的特点,创制了一套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统治方针和政策,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具体办法是: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一律由契丹贵族统治,称为北面官。负责“宫帐、部落、属国”和“兵机武铨(选拔武官)群牧”等军政事务。统治汉人、渤海人的则采用汉人地主和契丹贵族,称为南面官,凡属“汉人州县,租赋、军事之事”和“文铨(选拔文官)、丁赋之政”都由他们负责。同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采取州县制,经济落后地区采取部族制统治。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辽朝以契丹人为主体统治各族人民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维护了辽王朝统治在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北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白城位于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东北部,属契丹族核心区的边缘地带。发源于大兴安岭的霍林河(在辽代称“燕支河”、“郝里河”,金代称“鹤五河”),洮儿河(称“挞鲁河”、“长春河”;金代称“挞鲁古河”);嫩江(在辽代称“纳水”),在流经白城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西北部是长满了落叶松、白桦树的原始森林地带;西南部是柳、榆、杏、桑相间的沙地草原地带;中部、东部是广袤的草原地带,还有众多的河汊、泡沼和季节性河流。这为以游牧为主的契丹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同时,这里也是进出大兴安岭的三条主要通道和北御室韦,东防女真的战略要地。
辽代初期,这里是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契丹二十部族是当时契丹所有部族的统称,是在原有契丹八部基础上,随着阿保机取代遥辇后,不断向室韦、乌古、奚、霫和女真等部族用兵,人口急剧增加,新部落出现过程中重新组编形成的。即《辽史·营卫志》所载的“阻午可汗二十部”,它是阿保机建立政权的基础。据《中国东北通史》载:当时游牧于今天白城一带的部族属于契丹五院、六院两大部,原为耶阿保机所属部落迭剌部,后为削弱其势力分为两部,即五院部和六院部。
为了加强对今天白城及周边地区的管辖,有效地控制室韦和女真族的南下和西进,在今天黑龙江省泰来县龙套河下游的台地上,即今天的泰来县塔子城古城设置了州级政权,并定名为泰州,行使对今天的嫩江、洮儿河及霍林河下游这一地区部族的管辖。
契丹部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兵民合一社会组织,《辽史·营卫志》载:“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平时从事农、牧、渔、猎生产,战时则从军打仗。在部族内,有贵族、平民和奴隶之分,实行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辽兴宗时,泰州隶属兴宗,延庆宫是兴宗皇帝的斡鲁朵。斡鲁朵,又作斡里朵、斡耳朵,原为“中央”之意,在辽代为“宫”“宫帐”“宫卫”的意思。斡鲁朵宫卫制是辽王朝一项特殊的制度。根据《辽史·营卫志》记载:“辽国之法,天子践位置宫卫,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辽代,每一个新统治者上台,都要设置自己的斡鲁朵,每个斡鲁朵都掌管着若干个契丹人石烈(相当县)、瓦里(相当乡)和汉人、渤海人州县以及调发宫卫武装力量的提辖司,统辖数量不等的契丹正户和蕃汉转户,并负责提供数量相当的宫卫骑兵。斡鲁朵人户也叫宫户,他们除了保卫皇帝与皇帝四时捺钵外,还担负着宫室的租税和力役,实际上是皇帝的奴隶,随着封建进程的加快,这里又相继设县,以加强这一区域的管辖。辽泰州设立后,对辽朝早期、中期东北路地方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