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别样的营销——赠书邮药,且大都是名书、名药,让人顿觉新鲜、倍感甜甜。可仔细一打探,又由甜变苦,方知内藏其奸。
借“双名”骗取信任。本来赠书高雅,邮药便民,无可非议。可经骗子书、药一勾结利用,便由善举变成唯利是图的恶行。今天给你赠书(一旦个人信息透露就会如此),明天催你买药,让你不得消停。
近邻张老汉家不仅深受其扰,而且深受其害。他从一摞几十本赠书中抽出一本说:“这本书可把我坑苦了。”几年前,他从电视媒体上得知北京同仁堂推出了赠书邮药——《泡除糖尿病》。名店、名药又对症,所以他欣喜决定索书邮药一试。想不到花近万元,疗效甚微。经查有假,自认倒霉。他悔恨自己信其名上当受骗。
其实也不全怪他。是骗子借名行骗太隐蔽、太狡诈。百姓不是迷信名医名药吗,骗子便把赠书邮药冠以美名。凡医书署名不是治这病的专家,就是治那病的权威。凡是邮药不是灵丹妙药,就是世代祖传,再不就是世界首创。反正只要百姓求治率高的常见多发病,几乎都有名书、名药相匹配。前有名书开道,后有名药配送。这等配套的“双名”服务,岂能不让人心动神摇,轻松被骗。张老汉仅是其中之一。据央视“今日说法”曝光,山东淄博有一诈骗团伙就是借“双名”伪造《红墙保元丹》行骗,涉20个省,受骗6万人,金额数亿元,可见借名危害之烈。
借病托攀比用药。翻开一些赠书,不难发现不仅病托贯通全书,而且内容惊人雷同。一是说病情如何如何重;二是说药效如何如何高;三是说病体康复得如何如何好。并一一列举药到病除、痼疾根除、百病能除的病例,各个被说得神乎其神。唯恐不信,有的给你邮赠评书机,让你有身临其治的感觉。
夸大的病托无疑是对患者趋同求高的救治误导。所以,一些百姓误认为“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坚信看书诊病,信托用药并花钱不惜。明明是小病,必按大病必治;明明是低价药能治,非用高价托药治;明明是近处能治,非得舍近求远去治。这样百姓无形中多花了数倍救治钱。本来平常几元的救治药,变托药立刻身价百倍。致使同病同治却花高价。有个患眼病的老太太,在本地治花不了几个钱。可她听信病托用了许诺百天根治的神药,不料花了多倍钱却医与愿违。当电话询问其因,对方则推说这是“药量不够,药效没到”。更有甚者因用托药,遥控诊治,地远天偏,一旦出事,人已无踪。一个个得利逃责的得逞,正是他们用托药骗人所期待的。
借谎花假惠真捞。“多买药多得实惠”这是他们骗人捞钱的又一花招,即被戏称为骗卖的谎花。其中最大的谎花,当数一些赠书封底公示的全国性买药慈善救助与行业性资助、补助,书中一般标明为一次性投放金额为500万至1000万。并声称凡得书的买药者皆可参评万元大奖。可是百姓只听许愿,不见还愿,显然这是吊百姓买药胃口的空头支票。从而谎了买药的,成全了卖药的。其次是经常开放的小谎花,同样有诱人买药的魅力。那就是他们按买药多少,自行设置的幸运奖、刮刮乐奖、代金券奖等多项奖并经常开奖,且都能得奖(含相关保健品)。只要中奖就能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少则几百多则过千。表面看这是给你的实惠,其实这是骗你的钱。咋骗的呢?就是奖给你多少,便从暗箱操作的抬高药价中捞回多少,而且只多不少,带拐弯。据相关资料表明:投一元的本,能赚百元的利。可见给你的这优那惠都是你自己支出的买高价药钱。说穿了这是用你自己的钱优惠你自己。可谓是大拇手指卷煎饼——自己吃自己。
正因为被谎花所迷惑,把假惠当真善,把真捞当恩赐,才使百姓买了一大堆自认为便宜的高价药,花了大把不该花的冤枉钱。有的花干积蓄,有的举家欠债。从中不难看出书药勾结的伪善、贪婪之害。人们多么希望赠书回归高雅,邮药不为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