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又是一年花好月圆,中秋浓厚的气氛早已掩藏不住,迎着我们扑面而来!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又称八月节、仲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幸福、团圆、丰收、喜庆,也寄托着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中秋节的诗词文章浩如烟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诵。
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拜月、祭月。在我们的民俗观念当中,大家喜团圆,不喜离别;喜圆满,不喜残缺。天上有了圆月,人间就要团圆。八月中秋,一轮明月高挂,人间便用圆圆的果实,例如葡萄、桂圆、西瓜、月饼等来供奉月神。现在,供奉月神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大家仍习惯于聚在一起,讲述各种有关中秋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无穷!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交通便捷、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欢度中秋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姑娘啊,你看我这样走行不行啊?”自家客厅里,68岁的张阿姨穿着一件深紫色的绣花旗袍,像模特一样走来走去,时不时回头征求一下女儿的意见。张阿姨说,今年中秋节物业要举办业主晚会,她自告奋勇,准备表演一场旗袍秀。“小区里我们6个老太太一起表演,虽说就是图一乐呵,但咋也不能丢人啊。”张阿姨说完,又赶紧拿捏好表情,走起了台步。
同一时间,市民徐先生正陪着孩子在街里一家视唱练耳兴趣班排练节目。中秋节当天,徐先生决定带着孩子去慰问养老院的孤寡老人。“这是他们兴趣班组织的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徐先生说,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孤独老人更容易思念亲人,孩子们的到来既能让老人开心,也能让他们从小学会如何关心别人。兴趣班的赵丽老师告诉笔者,班里十多名孩子全部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有的还以家庭为单位,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给老人们观看。
“22日早上走,24日晚上回!”张奕拿着手机,和媳妇兴奋地安排着中秋节的出行计划。与往年不同,今年中秋张奕准备带着父母妻儿一起到大连旅游过节。“以前从长春到大连得八九个小时,现在高铁多快啊,最快的一列两个半小时就到了,方便得很。三天假期,足够在大连好好地玩一趟了。”张奕说,平时自己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机会和家人一起旅行,这次趁着中秋假期,好好出去玩一玩。“只要家人在一起,在哪儿都是家,都是团圆。”几下操作之后,张奕的手机里立刻弹出一个提示信息——“订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