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彤君
中秋节早已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中国人对中秋节的重视,仅次于春节。每逢中秋正思亲,思亲又望中秋月。中秋,是一个传说优美的神话,千年万年流传至今;中秋,是一段延绵不断的思念,浓情相思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中秋,一个共同的话题:家!
在这里,我们选取几位外乡人和家乡人在中秋之际的感怀。同时,聆听一些为了人民群众大团圆而舍弃小家团聚的奉献者的讲述,在这个思乡、思亲的日子里,感受他们的家园情怀。 ——题记
胡海学:通榆县公安局辅警
都说中秋之夜,月圆人圆。可对于游子来说,中秋月圆人却难“圆”。
我是一个漂泊鹤乡的游子,对于父母来说我是离家的孤雁;对于逢年过节未能回家陪父母的妻儿来说,我是远行的丹鹤。
由于妻子在草根超市打工,不但没有假期,反而每逢年节会更忙。每年中秋节,我都舍弃与妻儿的团圆,一个人回到500里外的故乡公主岭与父母双亲共度中秋佳节。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时光如电,一晃我迁离故乡已25年,我也由当年血气方刚的青年步入到中年,父母双亲也已步入耄耋之年,虽然二老健康欠佳,好在并不糊涂,思儿盼归,溢于言表,牵挂与期盼我深深感受。
思乡,归心似箭;念亲,心如磐石。还好我的妻儿都理解我的做法,中秋节暂短分别,但陪伴父母的光阴除了欣喜,也自知来日所剩无几,能陪伴父母的光阴是短暂的,父母老去的脚步我怎么也追不上。其他的日子,唯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未到中秋,我在他乡,父母在故乡,思念在心上;
到了中秋,我回故乡,妻儿在他乡,归期在脚下……
毕园园:白城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
月满情圆,把酒欢;合家欢聚,庆团圆。中秋佳节,正是家人团聚,叙话家常之时,可“中秋”对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来说只是一个名词,我们不能承欢父母膝下,不能与爱人月下花前,也不能陪孩子嬉笑玩耍,因为我们要坚守岗位。
今年入秋以来,中心医院急诊科工作面临着很大挑战,除了常规的“逢年过节患者多”“秋收农忙意外多”之外,今年急诊科还面临着人员短缺的巨大考验。
目前,我科室除负责正常的急诊急救工作以外,还担负着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工作。从6月开始的健康快车任务需要我们急诊科每天抽调出两组医生负责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接诊及转送。我们的医护人员中,有5位同志要为婴儿送奶,2位男护士已抽调省卫生应急拉动演练基地进行培训。对于原本就岗位多、任务重的急诊科来说,无形之中增大了压力。
杨沐是院前急救一名普通的医生,高龄产子,孩子还在哺乳期。鉴于当前科室状况,她主动提出缩短送奶时间,并参与到健康快车转送患者工作中。接诊的患者路途远,她早上4点给孩子喂完奶就赶到医院。午后1点多,她还要将40多名患者送至眼科病房,然后,再赶回家给孩子喂一次奶,她一句怨言也没有。马上就到中秋节了,家里人以为她可以休息了,可她依然坚守岗位,正常排班,工作起来满面春风。
中秋节,团圆节,对于白衣天使来说,团圆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只要大家人平安,无悔小家不团圆。
杨洁:驻白某部现役军人
我是2001年12月由北京昌平来到吉林省白城市参军入伍的。如今已经离家17年,作为家里的老闺女,我已经17年没和父母亲人过中秋节了。
每到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我都特别想家,梦里都是老家的样子。
每次梦回老家,都有我住了19年的老房子,一屋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原来的模样、清晰可见,充塞我全部的回忆。已经过世的奶奶,也在我思乡的梦里,仿佛她从未离开过我,依然给我温暖的抚摸和慈祥的微笑,我的梦里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奶奶已经过世了。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他只回答了我一句话:故土难离。
以前一直认为故土难离是舍不得离开,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懂得了父亲的话,故土岂止是难离,那就是刻骨铭心。
很多年前,我奶奶常埋怨父亲没有去当兵。她说,当时北京市征兵,昌平县招收空军,全县就我爸一个人各方面条件都合格,可是他放弃了。县里的武装部长、镇长,还有村主任都跑到我家做思想工作,可最后我爸还是没去。若干年后,我爸告诉我,是我爷爷不让他去。当时爷爷奶奶的身体都不好,我的小叔和小姑学习特别好,全在上高中,我爸要是当兵走了,他每月的津贴都不够家里吃饭的。
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为了全家人的生存和弟妹能成才,我爸放弃了他从军的梦想。后来,我穿上了军装,当兵走的那天,我进站后听到他喊了一声:“别回头。”我真的就没回头。从此以后,我真的在军旅这条路上一直朝前走,不曾有过想回头另寻他路的想法。
当兵后过第一个中秋节,我一边吃月饼,一边想家人,眼泪和着月饼往肚里咽。
如今,2018年的中秋节又要到了,我依然想念我的家人,这份思念只会越来越强烈、对家庭的愧疚感也与日俱增,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正是有千千万万像我这样的军人,才有了千家万户的团圆与祥和。
王凤玲:个体工商业主
小时候,还没到中秋节,先嚷嚷着要吃月饼,那时家里条件不好,买回来的月饼是要留到过节当天吃的。一向宠爱我的母亲就偷偷掰一牙儿塞到我的嘴里,怕严厉的父亲看到。月饼在我嘴里没有片刻的停留就被我一口吞了下去,只留下一丝甜味在嘴里久久不曾散去。
小时候,东北人过中秋节,说道不大。在我家,母亲是一定会提前攒出一些钱买肉用来包饺子,那天的饺子不能用韭菜,因为秋后的韭菜已经不再水嫩,也不能用酸菜,过夏的酸菜留不得,又酸又臭,母亲选嫩嫩的芹菜做饺子馅。
小时候,过中秋我家会提前几天到供销社去看看有什么新鲜的水果,能买到苹果那实在是太幸运了,这个时候葡萄和西瓜都脱销。整个夏天,西瓜便宜,我们都吃够了。可入秋后,酷热散去,这时吃西瓜感受又不同,觉得比夏天的西瓜更甜更脆。
小时候……我一说小时候,我儿子就会说,妈,你那是老黄历了,现在过节和平时吃的没啥两样,你可别整一桌子菜,吃不完还浪费,还把你累够呛。这样,今年过节咱们上饭店吃去。
哎,儿子不理解我。其实,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
姜昊男:国网白城供电公司综合服务中心输电运维工
9月18日早上8点,“白城变电压正常,乔嘉变电压正常……快要过节了,咱们要把电压看得紧紧的,电压稳了,老百姓的日子才能安稳。”我身边的周莹一边交待工作,一边用眼睛牢牢盯着电脑上的电网运行图,逐一排查着电网运行情况,细致检查全网遥测遥信情况。
今年38岁的周莹,是我们调控中心地区调度班的班长。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了近20个年头。每到用电高峰,系统会告警。调控中心监控员发现220千伏乔嘉变66千伏东母线电压过低,马上向周莹汇报。周莹果断下令,立即指挥监控员将220千伏乔嘉变5号电容器组由备用转为运行,并迅速在五防机上进行解锁,遥控闭合乔嘉变66千伏5号电容器9973开关。经过紧张的一系列操作、及时处理,乔嘉变66千伏东母线电压及时恢复到合格范围内。像这样的情况周莹经常会遇到。
对工作兢兢业业,可对于家人,尤其是过节的时候不能和家人共度,周莹的内心有着深深的愧疚。他母亲年近六旬,体弱多病。今年,周莹本打算利用中秋节和国庆节两个假期陪老人去北京检查身体,可因为保电任务的特殊性,他只好把这件事托付给妻子,每天只能通过打电话加以关心。
团圆之时不团圆,也正是我们这些电业人舍弃小家的不团圆,才换来了大家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