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难看病”到“看难病” 从“蜕变”到“巨变”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2018年10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难看病”到“看难病” 从“蜕变”到“巨变”

白城中心医院手术室。
白城市医院护理工作比赛现场。
白城中医院康复中心。
 

●本报记者 李彤君

导语: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走过40个年头,伴随着祖国发展的节拍,白城在发展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从“蜕变”到“巨变”,白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白城的医疗卫生事业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健康,民生所系。改革开放40年,医疗改革逐渐深入,随着国家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的健康文明即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改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能“看好病”,让“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回想当年,老百姓看病最熟悉的是“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如今是“B超、大生化和CT机”。从前看病上省进京,一人得重病,全家“总动员”。如今得了重病,省里、国家级的专家到白城当地医院坐诊看病,再不用舟车劳顿,再不用在陌生的异地他乡“等专家”“等看病”“等住院”。从前看病,要掂量着自己的钱袋“举步维艰”。如今得了病,无论是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还是农村医疗保险,都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随时就医随时报销,方便快捷,更大程度解除了老百姓看病的后顾之忧。

40年沧桑巨变,40年越来越好,白城的医疗事业发展也由“蜕变”到“巨变”,白城人早已走出“看病难”的樊篱,成为卫生改革的真正受益者……

“建起来”

给白城人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就医环境的改变,真是天翻地覆。

白城市医院原址重建,老院新楼,焕发了勃勃生机。白城市一些卫生院也相继选址新建,社区医疗如雨后春笋,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保健医”。

白城中心医院是我市近年来最大规模异地迁院的医疗单位。该院前身是白城地区医院,1977年3月30日正式面向社会开诊。当时医院共有184名职工,120张床位,4个疗区,13个科室。主要医疗器械仅有200毫安的X光机、国产心电图机、A型超声机和几台显微镜,流动资金仅有5万元。

为从根本上改变医院的面貌,加快医院发展建设的步伐,破解医院发展空间受限、病床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大型医疗设备引进受限等瓶颈制约,2008年,中心医院易地新建,经过5年的筹备和建设,2013年12月31日,白城中心医院新址正式启用。新院址占地1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9万平方米,主体大楼为12层建筑,开设床位945张,院容院貌翻天覆地,内涵质量不断提升。这座现代化综合性高水平医院的落成,开启了医院发展的新征程。

2012年,医院被省卫生厅和国家卫生部批准确定为吉林省西北部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直接服务人口300多万人,医疗辐射面达10000余平方公里。2017年成功晋级“三级乙等医院”,成为白城市区域内唯一一家三级综合医院。

为了让白城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近年来,白城中心医院在介入治疗、微创手术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急诊PCI治疗急性心梗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一批优势学科和新技术、新项目代表了白城市的顶级技术水平,填补了本地区的医疗空白,个别科系技术达到了省级、国家级医院同等水平,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

家住经开区西郊办事处的谢大叔今年63岁,因阵发性胸闷、胸痛2年,再发5天并伴有一过性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就医,于年前在白城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疗区住院。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科室启动了心脑联合诊疗模式,为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冠脉造影,联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解决方案。

谢大叔感叹地说:“原来提到心脏支架、脑血管支架,都得去长春或者北京的大医院,尤其像我这种同时患有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到一般的医院去治疗都比较麻烦,费用也昂贵。现在医疗技术提高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治疗。只做一次穿刺,就帮我同时检查了心脏和脑血管,减少了住院天数,还节省了住院费用,谁说看大病一定得上省进京,咱家门口就能治好。”

“送出去”

让更多医护人员汲取新养分

医学是终身学习的职业。进修是医疗单位提升医护人员一个最佳手段。医院选派综合素质好、有潜力的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同时把新技术带回本院开展,不但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对已经掌握的医疗知识、临床治疗手段进行再一次系统的学习和提高,借鉴和更新治疗方式和方法,延伸本学科的专业素养。这一方法始终被医疗单位采用并取得实效,为白城当地群众的就医提供了更有力保障。

白城中医院在医护人员“进修”方面,没少下力气。为了突出中医特色,白城中医院每年选派各科主任及护士长、业务骨干进修非药物疗法。自2013年以来,白城中医院共派出各科中医药骨干180多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其中2017年度共派出10批次60人次赴全国第一家三甲级县级中医院、安徽太和县中医院短训学习,专注提升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加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能力,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神经介入科、心血管、骨科、儿科、妇科、病理科、眼科、耳鼻喉、麻醉科、口腔、电诊、影像等专科每年也有多名医生进行系统进修。

白城中医院选派导管室主任心血管介入专家滕文启及业务骨干到吉大一院、中日联谊医院进修相关专业,学习肿瘤、神经介入治疗及心脏介入治疗,并成立了卒中急救小组。2017年10月与中日联谊医院卒中中心签署了医联体协议,邀请中日联谊医院卒中中心专家团队到院指导,为急性脑栓塞患者实施紧急取栓术。通过学习,针对心脑患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致残率,在白城中医院开通24小时心脑血管绿色通道,使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超早期患者通过紧急介入治疗,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西并重,采取“拉栓取栓”脑卒中及冠脉介入治疗,尽快开通堵塞的血管,挽救生命。同时与120急救中心联动,实施24小时及时救治,形成一站式急教服务流程。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为患者同时推进康复治疗,形成了多学科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不但为挽救生命赢得了时间,也为提高生命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因心脏病在白城中医院住院的洮北区居民刘先生说:“我前年得了心脏病,曾经在省医院住院治疗过,看人家门诊楼的地上就印着‘卒中绿色通道’,我就想白城咋没有。现在白城也有了这样的急救措施,这是救命的‘通道’啊。”

“请进来”

让白城人享受名专家医疗服务

老百姓得了重病、“老”病,最渴望的是能让“专家”看上病。为了更好的治病救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一些医疗单位通过多方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教授来当地医院指导示教,让新技术在本医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自2013年开始,白城市医院实施了与省级各个医院搭建技术协作平台的计划,医院先后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等形成友好的协作关系,实施强强对接、强强联合,通过传、帮、带,提升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

2012年末,正值白城市医院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之际,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最早向市医院伸出了橄榄枝,至此,拉开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与白城市医院“集团医院”协作的序幕。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普外科的泰斗级专家田力,年龄大,老伴因病需要人照顾,可是他一直克服困难,只要市医院需要,田老都义不容辞坐4个小时的车来白城,为慕名而来的患者进行诊治和手术。

2014年12月26日,长春市儿童医院与白城市医院正式结成协作医院,堪称白城百姓的又一项医疗福祉工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科主任孙辉的博士团队成员每次来白城市医院坐诊手术都病员爆满。

每年,省级专家来白城市医院坐诊300余人次,手术500余例,解决疑难杂症100余例,真真正正为白城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对此,家住洮安东路80岁的陈大爷深有感触。改革开放前,医疗资源有限,陈大爷经历过缺医少药的年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老百姓看病的“民生大事”逐步改善。年轻时,因为重病他到北京看过病,来回坐火车就得3天。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已80岁的陈大爷因心衰被儿女送到市医院住院,经过抢救,老人过了急症期后,家属考虑到老人的病情,提出要转到省级医院。陈大爷的主治医生告诉老人家属,市医院正与省中日联谊医院联合开展长期义诊活动,省级医院来的都是专家,陈大爷可以不出白城就能让专家看病了。就这样,陈大爷在白城当地接受了省级专家的会诊,调整了治疗方案,得到了更好的治疗,病情很快痊愈。

和陈大爷相比,做小百生意的张大姐也有过“坎坷”的就医经历。

几年前,私营业主张大姐得了慢性病。都说看病得到大医院,她扔下生意直接去了北京。这一趟不但花了10多天时间而且全都是自费。如今,专家就在“家门口”,看病更方便,而且就算异地就医,医疗保险也给报销,党的利民好政策,让很多像张大姐一样的患者解除了后顾之忧。

说到医疗保险,不能不追溯到1998年……

“管起来”

让医疗保险成为生命健康的坚实后盾

199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标志着全国城镇职工医保改革的开始,也是我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开始。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入人心。

去痛片,曾被称为“万能神药”,在过去,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家,有病从来不去医院看病,就靠吃去痛片顶着,并不是个别现象。这种现象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老百姓怕得病,得病怕花钱,所以能对付就对付。也正是基于这种现实和心理,恶性循环,往往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

看病,是民生问题。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广大城镇职工和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解决了这些人的基本就医问题。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后,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保障问题,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主要对城镇非从业居民医疗保险做了制度安排。

从事瓦工工作的老周在施工中摔坏了腰,住院时交纳了住院费,从来没有住过院的老周在康复出院前就问护士到哪去报销。护士告诉他,办理出院手续时,职工医疗保险直接在医院住院处就办理完报销手续,报销的那笔钱直接交回个人手中。听护士这么一说,老周感慨地说:“不住院不知道,原来现在报销流程这么简单,实在太方便了。”

援引自光明日报记者金振娅的新闻,2018年2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深化医改和改善医疗服务的专场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介绍,当前,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覆盖了10.5亿人;多项主要健康指标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实现“一升两降”——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10年的30/10万降为2017年的19.6/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10年的13.1‰降为2017年的6.8‰,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高的健康绩效。

以洮北区为例,围绕“提升监管水平、强化保障能力、增进民生福祉”这一主线,在2018年上半年,全区参合人数达198687人,参合率为98.5%,其中贫困人口参合率达到100%,实现全覆盖。其中,住院补偿17526人次、5716万元,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基本看病就医需求,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联起来”

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医疗资源

从“看病难”到“看难病”,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蜕变”之勇气、“巨变”之底气,无论怎么“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曾改变。

吉林省医改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到推开分级诊疗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突破同级或下级对上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界限。吉林省已组建多层次医疗联合体,以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家庭医生签约为突破口,实现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多种工作途径,对基层医疗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了高效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

国内著名的医疗机构汇集了国内外大批优秀的专家,无论是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医疗设备、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医联体合作关系,不仅意味着白城地区广大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上级医疗专家的优质诊疗服务,同时为推进白城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群众健康水平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以来,白城中心医院已与吉大一院、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等省内多家大型医院建立集团医院或医联体合作关系,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方便患者求医。同时,也成功与北京两家国内知名医院达成医联体合作意向,引进优质医疗资源,白城人身在白城就能够享受到规范化、高水准的诊疗服务,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

2013年,白城市医院与省里各大医院建立了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友好协作,实施强强对接、强强联合,通过传、帮、带,提升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让白城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医疗服务。

白城市医院与洮北区内14家乡镇卫生院及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医共体”,制定方案,成立组织,制定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的转诊流程,以岭下中心卫生院、平安镇中心卫生院为“医共体”试点单位,并成立了白城市医院分级诊疗巡诊专家组与分级诊疗专家组,深入到基层医院,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机制,与基层医院开展纵向技术合作,大力提高基层医院技术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在全区形成基础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让常见病及多发病能够在基层卫生机构得到救治,从根本上减轻贫困患者的就医负担。

改革开放40年,现如今的白城人,“看病”“治病”少了一块又一块“心病”,在巨变中,人们体味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也享受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