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洮北:红色力量引领脱贫攻坚
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
宏图村的“救火书记”
白城机场2018至2019年度
冬春航季首日出港旅客创历史新高
团结湖
洮北区举行乡(局)级
领导干部脱贫攻坚专题培训
以思想解放为引领 推动双区一体、产城融合发展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8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洮北:红色力量引领脱贫攻坚

●姜雨竹
 

两年的时间,7771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5个贫困村摘帽退出。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洮北区始终牢牢把握抓党建促脱贫主线,加强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同谋划、同部署、同督导、同落实,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洮儿河北岸,脱贫攻坚激战正酣。

筑牢战斗堡垒,千条万条拧成“一根绳儿”

今年“十一”期间对洮北干部群众来讲又是个难忘的黄金周。去年“十一”期间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放弃休息奋战在老城改造一线,今年,他们继续发扬老城改造精神,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51个贫困村里到处可见区级领导、包保部门干部、镇村两级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忙碌的身影。

把党的组织优势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源泉动力,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互促双赢。洮北区汇聚了省、市包保帮扶力量,上下联动,全民参战,由区级领导率领的17支脱贫攻坚战队,进驻到各贫困村的田间地头,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逐村逐户制定脱贫方案和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洮北区委书记何野平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轻车简从走遍了所有行政村。安全饮水、道路畅通、危房改造、围墙建设、两室一部提升、环境卫生整治、庭院经济种植……事事挂在心头,件件亲自督办;各级党员走进千家万户、田间地头,研究发展方向、制定村屯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破解资金瓶颈;集中组织、宣传、纪检、农业、财政、教育、卫生、民政等各方力量打出扶贫攻坚“组合拳”……哪里有攻坚任务,哪里就有鲜红的党旗飘扬,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足迹。

只有党员在精准扶贫上“不掉链”,群众才会在小康路上“不掉队”。洮北区洮河镇大六家子村多年来一直从事大田种植,80%以上的土地盐碱化导致作物产量低、品质差。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村书记赵洪雨多次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一起反复商讨,成立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社,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一次性拿出了690公顷土地入社集约化经营,彻底由传统的玉米种植改成水稻种植。村民收入由土地集约前每公顷人均2749元左右提高到土地集约后每公顷人均1.1万元左右。

像赵洪雨这样的村干部在洮北区还有很多。为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精准扶贫优势。洮北区结合村“两委”换届,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外出返乡的党员中发展扶贫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真正让能干事的干部在扶贫中有为有位,发挥主心骨作用。目前,全区137个村选举产生“项目支书”131名,比例达95.6%,有106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村书记实现连选连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同时,洮北区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面积充足、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科学、活动经常的“六星”阵地。统筹规划设计,推行“4室1厅1广场+N”的设置模式,全区137个行政村村部全部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卫生计生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会议室和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广场及“N个特色功能室”,全面建强了脱贫攻坚主阵地。

“以前,村里常常在村干部家里开会,组织活动可费劲了。”不少贫困村村干部回忆:“现在党组织的活动场所齐全,条件好了,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也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对群众的号召力都上来了。”

压实主体责任,千军万马发出“一个音儿”

用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镇村两级干部等服务力量,推进党建与扶贫同频共振是洮北区以党建带脱贫致胜的法宝之一。

围绕脱贫攻坚、建强村级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内容,他们先后举办乡镇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各级专题培训班9期,培训干部1700余人次。组织全区137名村党组织书记、51名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进行参观学习,对兴十四村“生态农业、链条产业、集团推进、规模经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发展格局进行实地考察,达到了拓宽视野、启发致富思路的良好效果。组织全区11名乡镇党委书记赴杭州、宿迁、盘锦、吉林市学习考察,就现代农业、棚膜经济、宜居乡村建设、农村基层党建等方面进行考察调研,既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了差距,又受到了启迪、增强了发展信心。通过方式多样、切合实际的各类专题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党组织书记的核心战斗力。

同时加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部门单位的包保责任、党员和干部的帮扶责任,实现全区137个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全覆盖”。出台了《洮北区派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和《驻村第一书记包保帮扶工作成效考评方案》。制定了《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主战场挂职锻炼的实施方案》,分3批次选派138名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深入到各个行政村开展扶贫工作。让党员干部把身份亮出来,把作用发挥出来,做扶贫脱贫的“领头雁”。

到保镇一棵树村村民张秀英在第一书记王英的帮助下,成立了大雁养殖合作社。养殖规模从原来的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两千余只,年收入十多万元,同时带动了多名贫困户共同增收致富。

德顺蒙古族乡敖包村有着多年从事肉牛养殖基础。第一书记鄂勇到任后,与村班子成员共同建成了“500头肉牛养殖基地”,申请注册了“查干人家”品牌商标。并开发设计了全国第一个公益性第一书记支农助农网站,实现了第一书记资源共享、互动互通,带动脱贫攻坚工作搭上了“云高速”。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也投身扶贫攻坚工作中,成为重要力量之一。“心手相牵一对一”“千名志愿者下基层”“百家分会进百村”……11万名志愿者在区志愿者联合会的带领下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志愿服务风声水起,如火如荼。

“用真心、带真情、真扶贫”,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洮北干部进村入户,视群众为亲人,带着感情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温暖了民心,带领贫困群众踏实地行走在脱贫路上。

脱贫攻坚让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走得越来越近、处得越来越亲。通过以党建带脱贫,以脱贫促党建,干部作风更扎实了,不仅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有力加强,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融洽。

突出产业带动,千方百计铆足“一股劲儿”

今年63岁的到保镇双龙村村民李兰奎每个月都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这是村里投资630万元建设的嘉明养殖专业合作社给贫困户的分红资金,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前,李兰奎和聋哑的老伴连温饱的生活都难以维系。该合作社两年来共为贫困户分红23万多元,并安置了100多名贫困农民就业。同时该村通过毛驴养殖,草莓、蓝莓、火龙果等种植项目带动、发展庭院经济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内209户贫困户、384人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依托产业基地、产业协会等平台,形成“支部+协会+基地+专业大户+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放大党建富民成效,提升了多元化帮扶载体功能。

贫困村项目集群越来越大、行业扶贫越来越实、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目前,共实施产业项目182个,其中26.5兆瓦的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可持续带动全区53个贫困村,年增收30万元。庭院经济发放补贴近2000万元,全面实现订单销售,可实现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安全饮水工程,道路畅通工程,安全住房工程,围墙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产业项目推动了扶贫攻坚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同时,坚持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结合入户摸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个性化帮扶措施,因地制宜,激发内在动力,发展特色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帮扶。鼓励贫困户通过合作经营、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获取租金、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区医疗保障方面,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新农合,每年政府拿出1000万元补充报销救助的资金缺口,全区大病兜底重度贫困人口已达3172人次;教育保障方面,贫困学生全部免去学费、住宿费、校车费,提高农职学生助学标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完善校园基础设施;转移就业方面,全面启动“春风行动”,提供免费服务2500余人次,贫困户就地就近、异地就业456人;与此同时文化扶贫、电商扶贫等多点发力、同步推进。

党旗引领勇攻坚,不夺全胜誓不还。洮北的脱贫攻坚战正在攻克最后的堡垒,51万洮北人民信心满满,朝着过上更加美好日子的目标步履铿锵,共奔小康。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