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向东/文 李晓明/摄
“我们的好日子都是打这温室大棚里‘长’出来的。” 沐浴着秋日的暖阳,洮北区青山镇黎明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百余个集中连片的塑钢架及蒙盖在上面的塑料膜,在暖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了该村生态设施农业更新工程进程中亮丽的风景。“黎明村的棚膜蔬菜生产园区将通过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的创建,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模式。”看着一栋栋高标准化的大棚,俨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棚”,让全村人钻“冬天的空子”,赚“错季的钱”,设施农业让他们尝到了甜头,该村负责人满脸的自豪。
白城作为吉林西北部的传统农牧区,这里曾被称为“困惑的西北角”!摘掉这顶帽子,成了这方水土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期望和不懈追求。穷则思变,变则通,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态农业答卷。
奏生态农业曲 绘绿色阡陌景
金秋十月,瀚海大地,沃土藏金,稻谷飘香,果满枝头。鹤乡草原处处回荡着发展生态农业的激越音符,嫩江两岸弥漫着区域特色生态农产品的沁人清香,洮儿河畔奏出生态农业的致富乐曲;一个个绿色生态园区为农民带来增收的希望,一座座温室大棚为大地带来腾飞的动力……生态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在白城,这已不仅仅是理念,更是一种行动。白城是闻名全国的天然牧场,绿色生态农业是白城的一大亮点。白城市域内没有重度污染工业企业,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等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要求。近年来,白城市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培育并形成了水稻、绿豆、葵花、蓖麻、燕麦、辣椒、奶牛、草原红牛、肉禽、野生鱼十大特色产业,并初步建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50户,已开发生产17个系列715种加工产品,年加工农产品总量260万吨,年产值达到280亿元。
“引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是白城加快推进生态农业步伐始终贯彻的发展思路,是发展绿色精品农业的根本举措。如果说,“招商外引”是引入活水,那么“内培壮大”就是激发潜力。
近年来,白城先后重点引进了雏鹰农牧集团总投资56亿元的400万头优质商品猪项目,并配套建设沼气发电、有机肥厂、饲料厂、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项目,打造大型农业产业化综合体;引进了吉西300万只肉羊、飞鹤50万只奶山羊、首农2.5万头奶牛、牧原300万头生猪、阳春羊奶150万只奶山羊等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项目。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26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5%。
白城历史形成的农牧交错地带,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并依托已建成的700多个牧业小区,建设高标准生态牧业养殖基地。草茂粮丰鱼虾足的资源现状和特有气候条件,培育了大安白鹅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榆草原红牛等享誉国内外的优良品种,打造了奶牛、狐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基地,全市奶牛、细毛羊、毛皮动物饲养量居全省首位。肉牛、肉羊、白鹅等草食性畜禽品种养殖数量均居全省首位。自然形成的众多的湖泊泡沼,加之无污染的优良水质,使得白城“哈尔淖”“月亮湖”野生鱼闻名全省。白城立足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依托引嫩入白、大安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发挥镇赉、大安已整理土地的集中连片优势,建设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生产基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了“白城弱碱大米”“白城燕麦”和“白城绿豆”3个区域公用品牌,并确定了品牌宣传口号“草原湿地原生态,东方龙种好燕麦”“中国白城,绿豆之乡绿豆香”,其中白城金谷米业的“广源金谷”牌大米代表“白城弱碱大米” 成为G20峰会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指定用米;洮南市“洮宝大学生创业团队”注册了6类“洮宝”商标,打造近40款中高端产品,“洮宝”被授予“中国特产业知名名牌”。 “大鹦哥”绿豆、“黑水西瓜”“万宝粉条”……一批又一批耳熟能详的名牌农产品,走出白城大地,闯进繁华都市,打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目前,白城有效使用有机产品证书的产品117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证书的产品26个,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产品199个,全市共建设和完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95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0万亩。全市获得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7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2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企业49家。
靠天吃饭、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收入不高——传统农业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现在,这种状况在白城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道路旁,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破土而出”、成方连片;温室内,菜农育苗、嫁接、移栽,个个俨然成了技术熟练的“土专家”……洮北区东风乡绿野生态农庄、洮南市福顺镇草莓采摘园、大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场“开心农场”、镇赉县镇赉镇达梦家庭农场葡萄采摘园、通榆县新发乡葡萄和鲜花采摘园……这些棚膜园区已逐步成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像一串散落的珍珠在广袤的田野。如今,在鹤乡大地到处都能感受到农民们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热情。徜徉于鹤乡的田野,目之所及,百亩甚至千亩成方的大棚比比皆是,截至目前,全市棚膜面积已经累计发展到17.6万亩。其中温室1.25万亩、大棚7.47万亩、简易棚8.88万亩。50栋以上的棚膜园区166个,建立国家级农产品质量示范县1个,省级2个。建设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园区)77个。据统计,2017年,全市棚膜经济实现产值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5%,在农业经济板块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架生态兴农桥 圆绿色田园梦
站在大日头底下,镇赉县坦途镇特力村的刘学民远远地看着自家正在收割的玉米地,一个劲儿地笑。近一个多月来,他天天都要站在田埂上看一阵儿、美一阵儿。
“看不够啊……瞅瞅,我家的大苞米长得比别人家的最少高一巴掌。”阳光下,刘学民黑红的脸膛透着喜悦和满足。
他的地果然与众不同。别人的玉米地有垄,玉米苗之间均匀间隔60厘米。刘学民的地不是,不但没垄,连玉米苗的间隔也不一样: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这一行种玉米,下一行留的是去年收获时没割的玉米秸秆。正在腐烂的秸秆就这么横七竖八地戳在长势茁壮的玉米间,看着有些“扎眼”。
“这些烂秸秆可是宝,我的大苞米比人强,全靠它了。” 提起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刘学民憨憨地笑着,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一,省钱省力。以前我种地,得先拖秸秆,搂秸秆,然后是灭茬,接着是打垄、铲地、趟地……哪一样都落不下。而保护性耕作也太省事了,以往种地那点事全都不用干了,光这,每垧地就能省1000多块钱。二,节水增收。以往我们播种前都得翻地,把底下的土翻到上面来,咱这地方风大,日头足,这么翻来翻去,土壤失墒太快,没事就得灌地。而人家保护性耕作的做法,第一个就是不动土、少动土,顶多对土地进行深松,这样土壤里的水分就留下了。你看我这地,轻旱的时候都不用灌。三,产量高、养地力。保护性耕作实行宽窄行播种,隔垄休闲。头一年的秸秆烂在地里,就成了肥料,防风沃土,长久下去,这地就肥了。何况实行宽窄行播种后,庄稼通风、透光,孕穗率高,我算过,一垧地玉米,增产至少得10%……”
多年来,白城针对干旱日趋严重、风沙盐碱不断加剧、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的不利态势,努力寻求破解途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近年来,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并以其抗旱节水、防风固沙、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的综合效应赢得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目前,全市保护性耕作面积由仅有不足几十亩的试验田,到示范初期的500亩,再到现在的160万亩。白城市是吉林省唯一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市。
如果说,保护性耕作是风沙干旱地区耕作制度的一次划时代变革,那么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则更为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变革。2011年以来,按照水利部膜下滴灌发展规划和国家、省“节水增粮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我市积极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并成为全省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主战场。截至目前,全市发展玉米膜下滴灌面积477万亩。
探寻在实践中推进,变化在逼迫中提速。如今,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白城人发展生态农业的共识。近年来白城在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8年,白城市国土资源局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了应用清华大学脱硫废渣改良碱地专利技术试验,经过工艺创新,解决了应用化学方法快速使重碱地变良田问题,不仅解决了电厂废渣二次污染,也解决了苏打盐碱地不好治理的技术难关,为白城市盐碱地治理探索出一套可行的办法。目前,盐碱地改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白城市农业部门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残留对土壤的污染。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已达到1149万亩,使全市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通过推广释放赤眼蜂和白僵菌封垛等生物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危害,有效地减少了因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污染和残留。目前,全市推广生物防治玉米螟面积374万亩,其中释放赤眼蜂74万亩(主要在大安市),白僵菌封垛300万亩,田间平均防治效果达到了68.4%,有效控制了玉米螟发生趋势,平均每亩挽回玉米25公斤以上。
茫茫科尔沁,神奇而丰腴,滋养着一方富饶的水土,萌生出醉人的希冀。当下的白城农业,在量的扩张基础上已实现了质的飞跃,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模式和路径。绿色的田野上已铺开了现代生态农业色彩斑斓的靓丽画卷,绵延千年的农业“故事”正在鹤乡田野上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