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天再给你一次选择……面对这样的问题,王新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依然选择做一名医生。
语言永远是苍白的,王新始终用实际行动在回答。
当年高考,热门专业是计算机、财经,因为可以赚大钱,而王新却选择了医疗专业。以他的成绩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王新的选择缘于他的亲人从事医疗工作,救死扶伤后的成就感和医学的博大精深,让他毅然选择了医疗专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2000年,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带着梦想,王新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来到白城中医院,成为一名临床医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种疾病,王新不断钻研,狠下功夫,并多次到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等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把进修当成提升医疗水平的途径,珍惜在外学习的分分秒秒,让自己汲取到更好、更高、更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为他的“医生梦”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2009年8月,因工作需要王新调到白城中心医院工作。
治病救人术为先
一位从医多年的老医生曾经说过,作为一名医生,写出再多的学术论文或者研究报告,都不如临床上抢救一个濒危的生命。
在王新的心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不应该仅仅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应该是“生命相托”的关系。面对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生”的渴望和对“健康”的期盼,王新总是告诉自己,打铁必要自身硬,医技不精,贻误病情,无法对生命负责。为此,他不但勤于钻研、努力提升业务水平,而且总是告诫自己,一定要严谨从事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闪失和马虎。
2017年3月,来自洮北区的患者王某在家突然发病,言语不清,无法表达,同时伴有意识丧失,在其他医院住院9天后转诊到白城中心医院。当时,王某已昏迷并伴有高热,体温高达39摄氏度。王新作为主治医生,接诊后马上投入救治。经辅助检查,王某被诊断为颅内出血、重症肺炎、I型呼吸衰竭、高血压3级,属高危组,同时患者有严重的糖尿病、高钠血症、糖尿病性高渗性高血糖,处于昏迷状态。
患者王某入院时病情较重,血压较高,脑内出血量较多。随时可能因继续出血、脑内出血量增多、脑水肿加重、脑血管痉挛、脑梗塞、幕上急性脑积水、脑疝、呼吸、心跳骤停及其他并发症而致死亡的可能。经询问王某家属了解到,王某因病长期卧床。针对这一情况,初步判断他已形成深静脉血栓,有可能因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王某已脑出血9天,医生建议暂给予稳定血压、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此外,患者血糖异常增高,不排除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导致患者昏迷,随时可能因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而死亡。另外,患者存在重症肺炎、感染重等情况,可能因肺部感染进一步加重,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脓毒血症等情况而危及生命。针对王某的病情,王新向其家属充分告知他的病情,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经过积极生命支持、控制血糖、大量补液、营养支持、控制感染、营养神经等近一个月的治疗,王某脱离了危险,病情好转,神志清醒,言语基本流利。经头、胸部CT复查,他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已基本康复。看到王某在昏迷中被抬进病房,出院时能自己走着离开,王新在感受着医学的伟大与神奇之外,也为自己和同志们齐心协力共抗病魔取得的成功而感到欣喜和骄傲。
医者仁心爱作舟
作为医生,王新接触了无数的患者和患者家属,随着从事医疗工作的时间在延长,他发现,面对处于病痛中的患者,医生的态度非常重要,往往一个小小的微笑,都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刚做医生时,他遇到一位有皮肤病的患者,身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溃疡面,有的还渗着血水,可王新一点不嫌弃,还把患者的衣领翻了出来。这位患者感动地说,得病一年多了,家里人吃饭都不爱和他一桌,他的心都凉了,这病治不治没啥意思。可是你一点儿没嫌弃我,还给我听诊,让我觉得这世上还是有好人的,我回去以后一定按时吃药,争取早点儿把病治好。
白某是个29岁的精神疾病患者,2018年6月送到中心医院时,已出现呼吸衰竭、肾衰竭、心衰、脑组织高度肿胀等危重情况。
白某的母亲病故,父亲年老体弱,两个哥哥也是精神疾病患者,这个家庭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救治他。根据白某家庭的实际及他病情非常危重的状况,王新请示医院和科室领导后,先对其紧急进入ICU救治。王新积极与患者父亲耐心沟通,完善相关检查,迅速投入到抢救中,为白某快速完成了多处中心静脉置管,每1至2个小时复查一次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呼吸机、血滤机参数及药物治疗剂量,经过6个日夜的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的血液滤过、生命及营养支持等抢救治疗,白某的病情趋向好转,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在抢救期间,患者因多处置入导管,在他意识恢复后为减少病痛,王新一次又一次耐心与白某沟通,取得他的信任,缓解紧张恐惧的心理。
白某家的经济特别困难,陪床的父亲每天吃饭都成了问题,王新见到这种情况,主动为白某购买了住院期间的生活用品,又和科室的同志们共同出钱给白某的父亲打来饭菜。在白某能正常进食后,还定时为他购买营养餐。在白某住院期间,白某的父亲与其哥哥在医院陪护,同样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走失。看到老人焦急的样子,王新马上与医院保卫科沟通,协助白某的父亲第一时间调取医院监控录像,及时发现了他哥哥的行踪,直到白某的哥哥被平安找到。
最美天使见情怀
王新早在北京安贞医院进修期间,就了解到援外医疗这项工作,那时他就想,如果能进入援外医疗队,该有多好,毕竟这样的使命是光荣的,这样的机会是难得的。为了这个目标,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医疗经验,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9年10月,王新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为期两年的赴位于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医疗队的一员,而且组织上根据王新的医疗能力和综合素质,指派他担任该医疗队队长。医疗队虽然只有7个人,但这7个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王新率先垂范,苦活、累活、脏活干在前面,在队员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使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团结一心、通力合作,努力打造中国天使形象,抵达萨摩亚不到半年时间,就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就在王新全身心投入到援外医疗工作中时,他的家庭发生了变故。好长一段时间,王新发现和家人通话,尤其是和父亲通话时,父亲总说“儿子,你在国外好好干,爸一定等你回来”这样的话。直到援外一年多后,王新才从远房亲戚的口中得知,自己出国没多久,父亲就患上了食道癌,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家人攻守同盟,为不让王新工作分心,对他保守这个“秘密”。
父子连心。王新站在大洋洲这个远离祖国的海岛上泪如雨下。一边是国家重托的援外重任,一边是至亲的生死离别,在抉择面前,王新选择了留下来。
萨摩亚位于一个海岛上,当地没有过滤水质的水厂,流行病是伤寒和登革热等传染病,这是王新和队员们主要的治疗方向。得知父亲患病的消息没多久,王新就传染上了伤寒和登革热病,持续高热、腹泻、浑身出满了疹子,随着病情的发展,连续消化道出血,使他出现贫血症状,只能封闭治疗。
伤寒和登革热病严重时,可造成多脏器衰竭而死亡,但至今还没有特效药,只能注射抗菌素。惦念父亲的心情交织着身体的病痛,王新一度曾想放弃援外医疗工作,马上回国。这个念头刚一闪现,并说予妻子李颖,就被同样在医院工作的李颖打住了。
李颖是白城中医院五官科的护士长,和王新曾经是同一家医院的同事,共同的追求和人生信念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知夫莫若妻,李颖只说了一句话:“你忘了你曾经说过,成为援外医疗队员是人生的一次宝贵经历,任务还没有完成,难道你想半途而废吗?”是的,为了支持王新援外医疗工作,老父患病,全家人对他秘而不宣。尤其是李颖,多年来一直体弱多病,但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来没有耽误过,而且因为对医疗工作的了解,所以特别理解王新。
就这样,王新选择了留在萨摩亚。这期间,他的父亲食道癌手术时他不知情,癌症转移后纵隔肿瘤手术他不在场,父亲后期的放化疗,是由长期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的母亲和始终白细胞减少导致免疫力低下的妻子陪同和照顾。
艰难面前方显志者本色。顶着重重来自家庭和自身的重压,王新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工作态度,带领医疗队队员于2011年11月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并获得萨摩亚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回国后,王新继续从事心内科工作。2017年,白城中心医院为加强ICU建设,将他调入重症医学科,同年参加中华医学会5C重症培训,获得重症医学执业资质。
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王新,女儿才4岁。有人说,这对夫妻是晚育模范,却没人知道,王新结婚7年,在家只待了3年半,进修和援外占据了他婚姻的大半时间。
有时,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顾了大家就顾不上小家,在取舍中会有心痛,但敬业者的心里虽然存有遗憾,但从来不曾有过后悔。王新就是这样的人,肩负天使使命,可能不是飞得最高的人,但他一定飞得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