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辉
泰宁卫是明朝初期建立在白城及周边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是洮儿河、绰尔河、嫩江、乌裕尔河流域这一广大地区的兀良哈三卫之一。兀良哈三卫是由元朝时期东道诸王中帖木格斡赤斤后裔和其属部所建立的朵颜、福余、泰宁三卫,统称为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兀良哈三卫是明代中前期与蒙古高原上的鞑靼、瓦剌两部并称,在北元时期即明代中前期最活跃的蒙古部落。
泰宁卫建立的背景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6月,纳哈出率部归降明朝后,纳哈出的部下,帖木格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扎失里没有随纳哈出一起投降,而是率所部继续与明军对抗,并在明军班师途中组织军队“设伏于途”,明军殿后的3000骑兵“猝为所乘”,全军覆没。纳哈出归降后,阿扎失里率所部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这次军事行动引起了明朝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极度关注。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纳哈出归降后,当时明朝政府命令蓝玉“纳哈出悉众来归,金山之北可以无虞”。“然胡虏余孽未尽殄灭,终为边患,宜因无时率师进讨。”于是,冯胜率主力班师,蓝玉则率军继续征剿辽王阿札失里的部众,但收效甚微,并于同年10月蓝玉向朝廷奏报:“天气向寒,胡人敛迹,大军久屯塞上徒费馈饷。今量人马戍守大宁、会州等处,大军分回蓟州近城屯驻,侯有边报,然后进军。”至此,北征结束。阿扎失里部众继续在今天的白城、兴安盟及齐齐哈尔地区一带驻牧。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4月,明朝发兵15万,在蓝玉的统率下,深入蒙古腹地,旨在一举剿灭北元政权。当得知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尔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东北80余里哈拉哈河畔的斡尔朵(营地)时,率军突袭了北元大汗的营地。这次突袭使北元大汗在军事经济方面损失惨重,被明军俘获军士男女近10万人,驼牛马羊20万匹(头、只)。这次战役使北元大汗直接指挥的军队,直接拥有的财富丧失殆尽,给以后北元政局变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尔突围后,在北走哈拉和林即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山西北角途中,被其部下派兵袭击杀害。
脱古思帖木尔被杀后,蒙古草原大乱。这次北元大汗在军事上的失败,使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辽王阿扎失里、会宾王帖木尔等在深感恢复元朝无望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11月遣使降附明朝。今城四家子古城西南20公里,洮儿河右岸,洮南市二龙乡兴义村哈森查干屯东西侧的两处明代遗址极有可能成为阿扎失里受降地。
辽王阿扎失里率部归附明朝后,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今天的白城及周边的内蒙古兴安盟地区、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等广大地区的管辖,在故元建置的基础上,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5月,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阿扎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尔为指挥同知;海撒舅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并诏令三卫“各领所部,以安畜牧”。
卫所是明朝建立后实行的兵卫制度,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兵数大抵以5600人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百户所有总旗二,各辖50人,小旗十,各辖10人。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卫的主官为指挥使,所的主官为千户、百户。各卫所分别属于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统辖。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隶属于永乐七年(1409年)设立的奴尔干都司管辖。东北作为边陲疆土和多民族聚居地,明朝在东北的管理体制采取因地因势而置,因民因俗而治,其卫所也与内地的卫所不同,卫所多采取与州县或部族部落相结合。兀良哈三卫就是与所属部落相结合的设置。
兀良哈三卫虽然也称之为“卫”,但是兀良哈三卫的性质及其与明朝中央政府的关系却和其他卫迥然相异。兀良哈是元代蒙古部族的后裔,但在元顺帝溃走漠北之际,兀良哈三卫却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在蒙古部落势力衰弱,分崩瓦解之后,这种独立性变得更加凸显。从明朝对待蒙古和兀良哈三卫态度的差别看,兀良哈三卫这种相对独立性显然是得到了明朝的认可和尊重,其用意旨在离间蒙古本部与兀良哈三卫之间的关系。
兀良哈三卫在政治上虽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蒙古本部与兀良哈三卫部族相同的语言及历史上的亲缘关系,使得明王朝在利用兀良哈三卫防御蒙古的同时,既要以怀柔手段加以安抚,也不得不留有戒心。明代著名学者王世贞在《三卫志》中写道:“故迫则驱入虏,信则坠其计,善处之则以为间,虽藩篱失,而耳目犹在也。”基于上述原因,明朝于兀良哈设立带有羁縻性质的三个卫,既不派兵进驻屯守,也不干涉其内部事物,只要兀良哈三卫保持与蒙古的距离,充当明军的前哨和耳目,并及时朝贡,就能保证与明朝的友好关系和商贸往来,并得到丰厚的赏赐。三卫长官也由本族首领担任,明朝中央政府加以任命。
兀良哈三卫初设之时,以泰宁卫为首,其首领辽王阿扎失里系成吉思汗四弟帖木格斡赤斤后裔子孙,家族地位显赫,实力雄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三卫唯泰宁卫马首是瞻。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为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
泰宁卫因元之泰宁府(延祐二年1315年置)、泰宁路(延祐四年1317年置)而得名,其治所在今天的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城四家子古城。延祐七年(1320年),元朝于泰宁路置台州(即泰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至正三年(1323年),又以泰宁路所属泰宁县封买奴为泰宁王。元朝末期白城一带仍为辽王阿扎失里部驻牧中心。
朵颜卫自称“五两案”,即兀良哈之异译。兀良哈原为部族之名,指蒙古北方的林木中百姓,朵颜卫为兀良哈南迁的一部分。朵颜卫居地,据其指挥同知脱鲁忽察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自述:“俺兀良罕百姓,自从国土的主人洪福成吉思汗的时分以来,住在额客多延温都儿,搠木连等地。”蒙语“额客”是母亲的意思,“温都儿”是丘陵的意思,“多延”即朵颜。额客温都儿意为母亲朵颜山,又称朵颜鸦山,黑岭鸦山,山在搠木连,今天的嫩江中游西侧支流绰尔河北岸,为大兴安岭南麓一部分。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朝曾于此设“朵因(颜)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明朝时即为兀良哈之地。又朵颜卫所属哈剌孩卫,哈剌孩位于哈拉哈河流域,则朵颜卫势力西北可达捕鱼儿海(贝尔湖)东南地区。其指挥同知系成吉思汗麾下勇将之一,者勒蔑的后裔。
福余卫自称“我着”,为兀者之异译,女真语为丛林之意,蒙古语为森林。东北古代山林中一些民族,多以兀者自称,意即林中人。福余一名当于汉代的扶余府,唐代之浮渝王府、金之蒲与路同源于乌裕尔河(今嫩江中游东侧支流)。元至治元年(1321年)后置“灰赤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即设于乌裕尔河流域,福余卫当在同地。
在兀良哈三卫中,福余卫位置较北,朵颜卫居中,泰宁卫处两卫西南,区域大体在南至洮儿河中下游,北至贝尔湖东南,绰尔河及乌裕尔河流域。
泰宁卫治所的城市作用
泰宁卫的治所仍沿用元朝时期辽王所统辖的泰宁路治所,今天的城四家子古城内。这座古城历经辽、金、元几个朝代,但其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并没有因朝代的更迭而失去,只不过是作用的大小而已。如辽代中晚期是辽朝东北路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金代撤州设县后,作用就小一些,金朝晚期又在此设泰州,其作用特别是军事作用就大一些。元朝这里不仅是斡赤斤家族封地内最大的城市,而且还是元代的泰宁路治所所在地,是元朝通往蒙古草原上的最大驿站。经过元朝晚期纳哈出的维修加固,使这座古城更加坚固雄伟壮观,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感觉到当年的恢弘气势。
兀良哈三卫设置后,明朝皇帝为了有效地管辖和笼络这些新归附的蒙古王公贵族及东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又开辟了一些其他驿路,以确保“使命往来”及时。据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旸先生主编的《明清东北亚水陆丝绸之路与虾夷锦研究》一书记载,明朝为了确保“使命往来”,转输奴儿干各卫缴纳的“岁贡”和朝廷赏赐“布帛”诸物,在奴儿干都司辖境内主要建立了6条交通线。其中“海西西陆路”草原古丝道的最大集散地之一,就是泰宁卫。
“海西西陆路”,“海西”一词始于元朝主要是指居住在东海以西而得名。“海西西陆路”主要是指东北地区以西的草原地区。这条路主要是从元朝时建在今黑龙江肇东市四站镇的八里城旧遗址的肇州出发西行,经洮儿河、台州(泰州)等站,进入呼伦贝尔草原,直达终点站即兀良河站。这是明初通往兀良哈三卫的路线。这条路线的驿站有:肇州、龙头山、哈剌场、洮儿河、台州(泰州)、尚山、札里麻、寒寒寨、哈塔山、兀良河。
“海西西陆路”始发站是肇州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四站南八里城。为元朝时平定乃颜叛乱后,在乃颜故地所建,明时继续沿用。龙头山、哈剌场站地址待考。洮儿河站,在洮儿河下游,今月亮泡水库一带。台州站,台州即泰州,辽代叫长春州,金朝末期在这里复设泰州。今在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城四家子古城。兀良河站,据日本学者箭内亘考证在今“满州里附近”。近年有学者认为在兴安盟境内的乌兰河。笔者认为“海西西陆路”基本经过福余、泰宁、朵颜等卫地区。
据杨旸先生研究,泰宁卫是明朝早期、中期“绢、帛、丝、纱、罗”“表里”等重要云集地。现摘录如下:
泰宁卫也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5月与福余卫、朵颜卫同时设立的,初置于洮南附近。
泰宁卫从洪武年间建立时起,中经永乐朝,“绢、布”等物一直是不断地由内地运往该卫地的。到了宣德朝更发展起来了。宣德六年(1431年)8月,泰宁卫牧人安忽因贡赏制度由内地获得“绢、布”等物。同年12月,又得大批“表里等物”。
宣德七年(1432年)12月,泰宁卫猛可帖木尔、逞吉儿等人由内地获得“彩布、绢、帛”运带到塞北。宣德八年(1433年)2月,泰宁卫可赤哈等人由内地获得“彩布、绢、布及金绢袭衣”。同年5月,泰宁卫扳不来等人又由内地获得“绢、帛、布,11月,泰宁卫脱火赤等人由内地获得”绢、帛、布及纻丝袭衣等物,这些丝织品由内地经草原丝绸之路运往泰宁卫地。
正统三年(1438年)3月,泰宁卫脱火赤进关,将内地“绢、布”转带至泰宁卫地。正统七年(1442年)5月,泰宁卫脱脱伯等又将关内地“纻丝袭衣、彩缎、表里诸物”转带自卫地。景泰三年(1452年)6月,泰宁卫头人进关,获得“金织袭衣,彩缎、绢、布等物”天顺三年(1459年)7月,泰宁卫伯咬哈进关,将内地“彩布、表里、纻丝、袭衣等物”转带至关外。
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泰宁卫指挥使治所已从位于洮北区德顺乡的城四家子古城南迁至西拉木伦河流。尽管这里仍是泰宁卫的游牧地,但随着卫指挥使的迁移,其治所所在地的城市功能也随着政权中心的转移而失去城市作用,并逐渐成为废弃的城市,而沦为废墟。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内地与兀良哈三卫“市易”以及朝廷“宣赐”其卫的丝织品,不完全经由“丝关”开原一带,也有运至广宁卫(辽宁省北镇县),再转带到东北诸卫地。这在《明实录》中有记载:“永乐、宣德间,工布及山东布政司造运青红蓝布、绢、纻丝袭衣于广宁等库收贮,市易马驼及赏赐野人,”甚至因这些物品贮藏量大,经久支用不尽,至有溃烂损坏“,于是到了正统年间朝廷命发辽东广宁等库收贮故衣就于彼易上仓,以足军用。足见永乐、宣德年间内地运往东北”布、绢、纻丝袭衣“实是数量不少,使得广阔草原显得生机盎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嘉靖年间乃至万历年间,后来因朝廷腐败,封疆残破,这条草原丝绸之路才逐渐荒寂下去,直到清初又发展起来。
以上引用杨旸先生对泰宁卫在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发挥着接收朝廷赏赐与关内贸易的中心城市作用,其实还远不止这些,虽然各历史时期城市的功能不同,但泰宁卫指挥使司所在地,作为白城及周边草原上的政治、经济中心作用以及组织贡赋,解决草原上牧民生计等等的城市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