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班海清眼中的四十年
图片新闻
通榆县开通镇全面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脱贫路上的领头雁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8年1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班海清眼中的四十年

●王绍利
 

庄重的造型、质朴的色调、功能完善的服务大厅——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保民太村这座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323平方米的村部,从内到外都散发着现代气息。60岁的班海清每天开着小轿车来村部上班,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变化的见证者。

“原来的村部建于1988年,虽是砖瓦结构,但由于时间太久,大山墙已经出现倾斜……”班海清说,新村部的建设有效提升了便民服务功能,解决了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不仅是村部,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村容村貌,整个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近两年,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路修了,院墙砌了,路灯也安装了,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班海清住在距离村部两公里的小洮苏屯,去年他换掉了伴随自己多年的小摩托,每天开着一辆二手“QQ”上下班。“以前能骑上自行车就不错了,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开小轿车已经不是稀罕事儿了。”班海清笑着说。

从低矮的泥草房到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从坑洼的土路到平整的柏油路,今天的保民太村不可同日而语。回忆过往,保民太村土生土长的班海清有道不尽的辛酸。“小时候家里穷,吃不上细粮,家里姐弟8人,上学带个苞米面大饼子就不错了,衣服和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的,哪像现在……”班海清说,1977年高中毕业后,由于错过了刚刚恢复高考的有利时机,他选择了回家务农。由于表现出色,第二年他就当上了生产队队长,1988年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1992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现又在党支部书记任上干了近12年。

40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乡村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大地,对个体经营的政策逐步放宽。班海清的父母抓住了机遇,拿出了家里仅有的120元钱买了一头毛驴,开起了豆腐坊,经济收入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有了好政策,思想还得跟上才行!”提起父亲当年的举动,班海清现在还由衷地感佩,“1979年,乡里召开表彰大会,我父亲被评为致富带头人,戴上了大红花,还奖了个大洗脸盆。”

父母的勤劳和智慧深深影响着子女。1989年,成家后的班海清不仅开起了豆腐坊,还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养猪产业。“当年就卖了8头大肥猪,加上种地,年收入近万元。”班海清成了名符其实的万元户,并在全村率先盖起了100余平方米的砖瓦房。但此前生活的窘迫他至今记忆犹新,“结婚时家里就给了200块钱,住的两间低矮的土房换过两根檩子,看见别人家住的‘一面青’羡慕得不得了。”班海清说,他在这里一住就是8年多。

政策是党给的,幸福是靠双手干出来的。沐浴党的阳光雨露,抓住党的惠民政策,班海清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生活。如今,他的3个子女相继考上了大学、成家立业,家庭美满。然而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班海清知道,只有带领百姓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才无愧于组织的信任。

保民太村下辖两个自然屯,257户855人。两年来,在上级包保部门的帮扶下,村里实施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去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在今年精准识别中,又有5户15人被纳入了脱贫对象,大多是因病致贫。现在三星贫困户住院治疗几乎不用自己掏钱,共产党的政策多好!”班海清感叹,这样的惠民政策前所未有。“现在农民种地不但不交税,还有补贴,尤其近两年,脱贫攻坚力度越来越大,老百姓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精神面貌和以前都不一样了,实现精准脱贫没有问题。”班海清信心满满地说。

村里美了,百姓富了,邻里和谐了——如今的保民太村处处充满幸福的阳光,洋溢着健康向上的精气神……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