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轶群
生态扶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扶贫领域的具体运用。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等,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推动白城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中,笔者围绕生态扶贫这一主题,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此调研文章。
我市生态扶贫的主要做法
近3年来,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了一系列可持续的“造血”扶贫政策,有效处理了生态保护和居民富裕的关系、外在帮扶和内生发展的关系、短期减贫和巩固脱贫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扶贫效果。
瞄准清洁能源,实施光伏扶贫项目。白城光照资源富集且地势平坦,年均日照2919小时,发展光伏产业优势明显。我市于2016年6月形成了《白城市光伏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并在国家能源局第一个完成备案,争取了43.5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指标。其中,村级电站18.5万千瓦,在每个贫困村建设了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总投资14亿元,2017年6月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光伏电站运行收益可观,可对所有贫困人口持续20年分红,每个贫困村年均分红可达50万元,中度及重度贫困家庭实现分红3000元。
适应消费升级,发展绿色种养产业。白城地处北纬45度,辖区内地域广袤、日照充足、天蓝水清,属于世界著名黄金玉米带,是开发安全、营养、健康食材药材的理想之地,发展潜力巨大。全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获得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已达167个,弱碱大米、有机小米、杂粮杂豆、白城燕麦、草原红牛、奶山羊、淡水鱼等品牌效应日益增强。广大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逐渐转变生产理念,一改过去粗放型种养模式,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增长点。
突出循环经济,推广秸秆扶贫车间。2018年8月,全省下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秸秆禁烧成为防治区域污染的硬性约束要求。秸秆综合利用在农业生产领域方兴未艾,既可以解决环保问题,又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市工信局在包保贫困村先行先试,建设了镇赉县东屏镇公和勒村秸秆扶贫车间。该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占地7000平方米,引进吉林省秸秸高集团作为经营主体,年粉碎压块秸秆3万吨。通过收取租金和8%的利润返还机制,2018年可为该村36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并解决10名贫困群众秋冬季就业问题。该村实施清洁燃灶改造后,农民可用秸秆换燃料,为生活节约成本开支。镇赉县政府初步计划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秸秆综合利用扶贫车间,全县每年秸秆产量大约在110万吨左右,如果全部实现综合利用,按照每吨产值40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4亿元。
盘活土地资源,不断激发存量价值。一是易地搬迁效果显著。全市抓住土地“增减挂”政策机遇,于2016年在陆家村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通过把原有宅基地改造为高标准水田,将节余建设用地进行指标交易,获得新农村建设有力资金,实现散居屯向大社区转变、居住区向功能区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一跃成为生态宜居的整村脱贫示范村。得益于整体规划,全村绿色采摘园、休闲垂钓园、绿色水稻种植让广大村民逐年创收。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31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覆盖贫困户5041户9197人。二是庭院经济大有可为。白城庭院面积大,全市贫困村户均可利用面积近一亩,居全省首位。为有效解决庭院闲置以及散、小、杂的问题,全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实施意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引领、签约订单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守家经济”。庭院生产环境全程可控,能从源头上解决农药、化肥、激素、重金属等污染问题,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精耕细作品牌具有重要意义。两年来,庭院经济在资金奖补、技术支援、包保部门参与的浓厚氛围下,逐渐从低端走向高端,已经发展到种植辣椒、雪寒韭菜、黄菇娘、香瓜、葫芦等十余种高品质经济作物。洮南市向阳乡建业村在市供销社指导下发动21户农户(含8户贫困户)在庭院种植黄芪、蒲公英等中药材,每亩纯收入4500元以上,比种植普通玉米效益提高8—10倍。三是生态移民惠及群众。按照《白城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实施方案》,通榆县、镇赉县严格落实国家湿地保护政策,稳步推进向海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确保3791户11050人搬出生态核心区,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融合互促。
围绕村容村貌,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一方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以干净整洁为目标,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深入开展清垃圾、清柴草垛、清粪堆、清沟渠、清院落、清道路“六清”专项整治活动,并通过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使村屯面貌大为改观,村屯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的村占总数的2/3。另一方面,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聘请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参与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资源管护工作,使群众获得劳动报酬。2017年,大安、镇赉、通榆3个国贫县共在贫困群众中选聘护林员1060人,人均年工资7000元左右。2018年10月,我市完成拥有草原资源深度贫困村的草原管护员申报工作,其工资来源省级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预计年工资可达到8000元左右。
我市生态扶贫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作为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绿色、生态是白城大地的特色底蕴,全市开展生态扶贫、生态致富潜力巨大。近年来,广大农村群众正逐渐从“盼温饱”到“盼环保”进行转变,生态扶贫在取得较好成效同时,仍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绿色农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广大贫困户在政府、企业、合作社等方面引导下,加速种养结构升级转型,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较之传统产品形成明显价格优势。但是,我市优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牌知名度不高,仍处于中低端水平。比如白城的花生,基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干燥气候,经过权威机构检测,具有不生黄曲霉素的独特优势,而我们域内却没有生产花生露、花生油、吊炉花生的大型企业,没有让花生为群众最大程度创收。还有白城的绿豆,远销到韩国、日本,属于出口免检产品,同样没有在域内形成开发绿豆糕、绿豆饼的知名企业。
二是生态扶贫产业链还需完善。虽然我市生态农业领域形成了多点突破、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然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还不够高,配套工业、旅游、服务业等成长速度相对滞后。比如,我市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主要满足于提供农产品,像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旅游项目还没有形成“大气候”,高级的民俗经济、农事体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更需加快跟进步伐,不断为群众开辟致富新渠道。
三是生态补偿群众受益面比较窄。就白城地区而言,国家生态补偿覆盖面还不够全面,扶贫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比如,国家增设护林员、护草员等岗位,只局限于国贫县,且人数有限,省贫县享受不到相应政策。再者,按照国家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有关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草还林还湿、生态奖补等政策均涉及到我市扶贫片区,还没有系统实施,没能让贫困群众普遍参与到生态扶贫建设上来。
四是生态扶贫全民参与程度不够。生态扶贫工作不仅要依靠政府,更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是生态扶贫主要参与者,其思维观念直接影响生态扶贫实效。目前我市农民对休闲旅游、体验农业、场景电商等前沿、新潮致富手段认识不足,处于小富即安状态。企业是生态扶贫重要推动者,其态度行为影响到生态扶贫的发展优劣,由于生态扶贫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很多企业持观望态度,参与运营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公益志愿活动也有限,没能掀起全民助力生态扶贫的大热潮。
我市发展生态扶贫的意见建议
围绕扶贫和生态两者共生共赢的辩证关系,全市要在健全生态扶贫体系上做好叠加文章,通过不断释放乘法效应,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带领贫困群众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做好“生态+绿色休闲”文章。全市要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合理实施区域产业布局,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蓬勃发展,同时要避免重复建设。要依托区域内比较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园、电子商务、“一村一品”、循环经济等有效措施,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和配套加工业,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利用丰富独特的水域、草原、湿地等资源,促进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旅游协作,实现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休闲村镇的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节约资源、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推进生态扶贫奠定思想基础。
做好“生态+智力支持”文章。我市科研院所优势明显,各类科研队伍能够在生态扶贫领域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通过建立系统保障机制,调动农科院、林科院、畜科院、农机研究院、科创中心等单位积极参与到技术研究、引进、推广等环节,助推生态扶贫提档升级。同时,要按照扶贫先扶智理念,加大贫困群众扶持力度,通过定点培训、技术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切实让贫困户武装起头脑,掌握更多致富本领。
做好“生态+争取政策”文章。国家下发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对于我市发展生态扶贫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建议发改委、林业、畜牧、农业、国土、旅游、环保、能源、工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在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构建白齐兴跨省合作区等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对接上级部门,抢抓生态扶贫项目,让更多利好政策在白城落地开花,不断惠及贫困群众。
做好“生态+资金保障”文章。发展生态扶贫,在延长产业链条、改善整体环境、开发旅游设施等诸多方面,均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要想办法解决融资难题。建议财政、金融等部门建设生态扶贫融资平台,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生态扶贫建设中来。要利用政府增信机制,设立生态扶贫产业担保基金,通过放大金融系数,主动对接各类银行,为发展绿色种养、旅游休闲的贫困户提供更多优质优惠贷款产品。
(作者单位:中共白城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