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辉
明朝设置兀良哈三卫的目的,在《明史·朵颜》中记载:“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俾其头目各领其众”,可以看出兀良哈三卫的性质很特殊,与设立于辽东、蓟镇等九边的诸普通卫是有较大差别的。明称之“卫”表达了希望其拱卫京师,共拒北元的愿望。同时,在三卫设立之初,明朝廷要求:“世居本土,安其生业。”但明中期东北地区错综复杂的形势,使兀良哈三卫鼠首两端,南面、西面是大明王朝,北面是蒙古北元东部,为了生存,兀良哈三卫在明朝和蒙古本部之间选择左右摇摆,时叛时附的方式,周旋于明蒙之间。兀良哈三卫的这种表现,既令明王朝大失所望,同时也使蒙古诸部异常愤怒。因此,兀良哈三卫在明代,始终于明蒙之间求生存,既为双方所利用,又不可避免地为其所打压侵掠。
明朝初期,兀良哈三卫一直在东辽河以北的洮儿河、绰儿河、乌裕尔河及嫩江流域驻牧,为明朝起着“东捍女真,北捍蒙古”的藩屏作用。到宣德、正统年间,就是从公元1426年至1449年期间,兀良哈三卫大举南迁,其主体部分已由原驻牧地迁至接近经济、文化较发达的辽东汉族地区的辽河流域,并逐渐南迁至长城脚下。
明代兀良哈三卫的南迁,也是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说法各异,较传统的说法如2001年1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通史》中册记载:“明建文元年(1399年),明朝发生皇室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借助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支持,挫败了镇守大宁卫(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宁王朱权。后来他又向兀良哈三卫借用3000名精兵,作为其“靖难军”的骨干。1402年,朱棣即皇帝位后,为了酬谢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决定把大宁卫(今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建昌县及老哈河流域)割让给他们。同时,他还封三卫领主以都督、指挥、千户和百户等职;决定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使兀良哈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
永乐皇帝的决定和允诺并没有完全兑现。明朝廷不允许三卫蒙古人南迁到大宁地区驻牧。兀良哈三卫各部,为了获得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联合了当时颇为强大的蒙古阿速特封建主阿鲁台,他们经常联兵进攻明朝。永乐帝朱棣在永乐年间(1422年至1424年)连续三年“亲征”,在攻打阿鲁台时,率军队深入屈裂河(归流河)、洮儿河流域,打击支持北元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使三卫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但是,兀良哈三卫并没有屈服,他们为争得大宁地区与明朝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不久,他们挥师南下,进入滦河流域驻牧。宣德三年(1428年),他们又进入大宁城,并经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直趋宽河(今河北省瀑河)。他们还同明宣宗皇帝亲自率领的3000骑兵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当时,科尔沁部在北元大汗阿岱和阿鲁台太师的统率下迁入嫩江流域。他们全力支持兀良哈三卫向南推进,夺取大宁地区。
在明宣宗末年和明英宗初年,即1435年至1436年期间,明朝边防松驰,御警薄弱。兀良哈三卫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展开攻势,向南推进。
随着兀良哈三卫的南移,泰宁卫治所,这座历经辽、金、元至明朝前中期,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四朝古城,也同东北地区的其他辽金古城一样沦为废城。夕日曾经的辉煌深深地湮埋在残砖碎瓦和厚厚的黄土下面,成为我们今天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四家子古城。
据刊行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的《辽东志》记载,这一时期兀良哈三卫的具体分布情况是:“自宁(大宁)前抵喜峰,近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县),曰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三十余公里),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皆逐水草,天恒居,部落以千计,而强则朵颜为最焉。”《明实录》则概括为:“朵颜在山海关以西,古北口以东蓟州边外驻牧,泰宁卫在广宁境外,福余卫在开原境外。”两者所载,方位基本不差。
明末兀良哈三卫的去向。
明嘉靖朝中叶,1535年至1545年间,蒙古察哈尔部,内喀尔喀部进入东北地区西南部,不仅侵占了兀良哈三卫驻牧之地,而且还导致了三卫部落的离散。据《中国东北史》记载: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左右,察哈尔部进入辽东西部,并侵驻三岔河,泰宁、福余二卫夷人畏虏,徙避夹墙。从此两卫部落离散,再也没有一个比较集中的居地。泰宁卫的大部分已为察哈尔部所兼并,残余的一些小部落,分散于从蓟北至辽河的一些偏僻的角落里。
福余卫余部,分成两部分,其中一小部分西迁,后为察哈尔部所吞并。居于开原、铁岭的主体部分,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侵入的内喀尔喀逐渐吞食,余部避居于松花江、嫩江汇流地区,但因部落弱小,后为嫩江科尔沁部所兼并。
朵颜卫在兀良哈三卫中最强大,分布地域亦最广,当朵颜卫南下到老哈河流域以后,被与达赉逊库登汗所属的左翼察哈尔部一起东迁的老把都率领的喀喇沁部所兼并。朵颜卫被喀喇沁兼并后,兀良哈这个部落的名称也随之被遗弃。这时,无论是原来真正的喀喇沁人还是现在被兼并的兀良哈人,一概以喀喇沁为自己部落的名称。朵颜卫虽然有一些小部落保存下来,但分别依附于鞑靼和察哈尔部。
至此,建立于明朝早期的与当时蒙古草原上的瓦剌、鞑靼并称三大部的兀良哈三卫,历经160多年风风雨雨,最终为蒙古高原的强部所吞并,融入到其他蒙古部落。 (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