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秀芳
近日,笔者有幸读到白城市作协副主席翟妍发表在2018年《江南》第五期的长篇小说《长河长》,由其所带来的震撼,令人深感人生的五味杂陈。
年近不惑的大安籍作家翟妍多年来凭借实力与勤奋,创造了白城市文学界近二十年来的诸个第一,即第一位吉林省文学院签约白城作家、第一位吉林省十大优秀农民作家、第一位在国家级期刊《中国作家》发表电影剧本的白城作家、第一位在《十月》发表中篇小说的白城作家、第一位在《江南》发表长篇小说的白城作家。
《长河长》这篇小说中所发生的故事,跨度长达近一个世纪。故事发生在吉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霍林河畔。这部有着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佳作,以倒叙写法为主线,用主人公95岁王玉娥坦然等待死亡的到来为开篇,点出这位普通东北农村妇女极不平凡的心路历程、生活历程。
《长河长》文中开头有段对霍林河的描写,将人与自然的轮回合二为一。“我只想记住这条最美河流,她漫不经心地卧在榆村的后面,像一个年轻的女子侧卧在一块被时间风化的土地上,让那土地因她而迟迟不肯老去,一次又一次青春焕发。那河流发一次大水,就会淹没一次草原。所有的草地死去,再在时间里慢慢重生,回到原来的样子。回不去的是我。我老了。”这段描写何尝不是人生的写真?
作品将人们的勤劳勇敢和良善坚强在感天动地中尽情交织,演绎出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乐章。王玉娥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与前夫生离死别、落入匪窟、逃荒要饭、“虎列拉”瘟疫、土改运动、饥饿年代等磨难。她顽强地养育五个子女,以坚毅的品格构成了一种精神,犹如村口数百年的老榆树。在她的身上,能看到慈母无私的心,看到普通人善良的大义之举,看到了弱女子在命运的疾风骤雨中坚强不屈的身影。即便是在最苦难的时候,王玉娥心中的忠贞、感恩、正义与善良都没有动摇,她生命中的隐忍、热忱、期盼,生成绝境时一股力量,令她勇往直行。
岁月更迭、日月流转,时代在飞速进步,但有一种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苦难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坚守道德的底线,用自强不息的行动,创造美好的明天。
王玉娥在前夫被抓壮丁后也曾被凑数抓走,逃出后一路讨饭,可谓九死一生终回到家乡。等待前夫消息的那几年,她站在霍林河畔翘首期盼的身影,令后来的丈夫感动从而心生真爱。确认前夫离世后,她对再婚的丈夫说:“前夫在我心中的位置谁也替代不了。”而当再婚的丈夫亡命天涯,“死而复生”的前夫期待给王玉娥一份安稳的生活时,她则选择在艰难困境中养育儿女替再婚的丈夫守住这个家,这份担当与不离不弃体现了取舍间的大义。
改革开放后,王玉娥的二儿子为了发展企业,破坏了霍林河的生态环境。为了挽救这条生命之河,已然老迈的王玉娥以断绝亲情的方式与财迷心窍的二儿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份对环境珍爱的大义之举,感天动地。
感叹翟妍创作视野的开拓,佩服其文笔以平凡中见波澜的独具一格。《长河长》涉及到的人物众多,王三五这个反面人物,从始至终,无论是在日侵时期,解放初期,还是土改时期都表现出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而他晚年悲惨的结局,无不昭示着善恶有报。
太深的情与太多的责任,让王玉娥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她依旧能够做到不改初心。为此,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她决定在霍林河畔亲选入土的地方;用前夫数十年前种下的树打做自己的棺材,她要在自己执着一生的爱情中长眠……
就是这样一位有情有义、有担当有眼光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为晚辈立下了真实的榜样。在儿孙们的敬仰与爱戴中结束了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沿着故事情节的起伏,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脉搏的浑厚有力,折射出中国近代百年的甘苦,记录着这片黑土地上每个生命与祖国、民族共命运的坚守与沧桑。而霍林河如同一位历史的见证者,用特有的方式将昨日的经历,绘成一本长情的画卷。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终能浴火重生的根本。王玉娥身上所展示的热爱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善待周围的环境、关爱身边的所有人……这种向上精神,何尝不是白城人在过去、现在所具有的精神。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是书写脚下这片黑土地传奇的作者,这才是翟妍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最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