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白城市委、市政府以民生大局为重,借助海绵城市建设契机实施了老城改造,并将地下管廊工程作为老城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步实施,同步建设。整个建设历时3年,已于2018年10月19日正式运营使用。建设期间,笔者一直指导、参与了我市地下管廊建设的全过程,现就地下管廊实际应用谈一下个人看法。
管廊建设背景
我市依据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及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相后出台了《白城市区综合管廊工程建设规划(2015-2018)》《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5-2030)》《白城市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白城市区综合管廊线缆入廊实施方案》,并依据我市地下空间现状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老城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同步建设管廊工程。
管廊建设意义
地下综合管廊建于城市地下用于敷设市政公用设施,是在地下构建公共空间,将两种以上管线集中布置在空间内,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在地下空间内搭建以管廊为主的平台并形成市政管线敷设系统。缆线管廊是采用浅埋沟道方式建设,设有可开启盖板,用于容纳电力电缆和通信线缆的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和缆线管廊可以有效破解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做到一次性投资、长期使用、统一维护及管理,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是提高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利用率、便于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管线扩容、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本设计原则
(一)紧贴城市现状,创新模式。2015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勇于担当,先试先行,率先在全省提出了老城改造的宏大构想,将我市地下管廊建设作为老城区综合提升改造的工作重心之一,依据地下空间实际和经济状况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缆线+排管”的“白城管廊模式”。在适宜修建地下管廊的地段,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将通讯、电力等各种管线集中敷设,将传统的“平面错开式布置”转变为“立体集中式布置”;对因各类管线交织,地上物无法移动、拆除,不适宜建设地下管廊的地段,采用铺设排管的办法。
(二)结合自然环境,创新工艺。我市处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温热多雨,降水集中,时有内涝发生,地表水位较高,且老城区道路空间局促,固不适宜大范围修建规模较大的干线型综合管廊。结合自然环境并遵循管廊规范要求,我市采取经济实用的设计方案,将廊体建设采用统一、最佳的断面尺寸,1.4m(净宽)×1.8m(净高),壁厚20cm的标准修筑,并按相应距离设有检查井,既满足了规范及管理要求,又便于施工及人员作业。同时,排管采用DN200、厚度4mm的DFPB管和镀锌钢管埋入地下,并进行c20混凝土包封。多根空管根据地形地貌,采取不同深度并排铺设,就像一个平放的综合管廊,多根缆线在其中拉伸自如,不仅造价低,符合建设实际,大大增加地下空间利用效率,还能完全代替实现综合管廊的效能。在廊体封闭上,廊体上方采用厚20cm、C35a抗渗混凝土浇筑,用SBS防水卷材满铺盖板,防水卷材顶面用防水砂浆抹面做防护,确保廊体防水效果,保证管廊使用性能。
(三)保障安全运行,合理布设。廊体内部采用7层电缆支架两侧交错布置,电缆支架间距0.8m,左侧为电力支架、长度500mm,右侧为通信支架、长度200mm。线缆入廊后,无论在空间上,还是线缆布局上,都很好地保证了维修互不影响,信号互不干扰。同时将智慧城市、公安监控、交警监控、路灯亮化等光缆一并移入地下管廊实施统一规划及布设,提高了缆线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便于缆线日常管理及维护,可有效解决城市“蜘蛛网”等问题。
管廊智能管理
(一)智能安防。管廊井盖采用双隔层防爆处理,各种易燃、易爆品无法直接进入廊体。同时安装专门钥匙开启和防撬动报警装置,可对井盖状态变化做出实时响应,包括井盖倾斜、井盖翻开、电池电量低进行报警。完全可以避免井盖被轻易撬开,对廊体实施恶意破坏,整体上做到了运行和防护双保险。同时可以通过手机智能井盖管理APP实现同步报警。
(二)智能监控。建成的廊体内设有视频监控系统和管廊环境安全监测系统,实行数据化管理。
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在监控中心通过电脑及6块拼接屏查看管廊内各位置的实时图像资料,并可通过视频图像远程确认设备的运行情况及人员位置,并进行24小时录像。
管廊环境安全主要针对管廊内的温湿度、空气含氧量、甲烷、硫化氢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并对管廊内的照明设备、供电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控制,保障管廊内良好的运行环境,确保人员安全作业。
同时,针对我市年平均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位较高等情况,在廊体内设置水位监控设施,如出现检查井渗水等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生成报警,第一时间通知到相关人员,可以有效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发挥主要作用
建成后的白城市地下管廊工程管线布置紧凑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间,不仅节约了城市用地,而且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消除了多年的“空中蜘蛛网”问题及以往检修管道必须破路的“马路拉链”现象;避免了道路重复建设投入,降低了各类管线的运行维护成本,更加便于企业对各种管线的敷设、增设、维修及管理;各类管线入廊后拆掉了原有的各种黑杆、水泥杆及空中各种线缆、光缆,道路两侧变得更加宽敞明亮,增强了视觉感、保证了整体景观效果,提升了城市品味。
未来发展规划
今后要加强管廊的规范管理工作,按照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十五条“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一总体要求,建议在今后城市道路建设、棚户区改造、成片开发时,一并将管廊建设纳入规划范围内,统筹考虑,防止出现新增架空电缆、线缆及“马路拉链”现象;对已建成管廊的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不得在廊外施工、破路。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及部门,建议规划审批部门及市政道路部门不予审批管廊外的各类涉及管线的施工许可及挖掘道路施工许可。对擅自施工的企业及个人,建议责成城市管理部门予以处罚,确保管廊充分发挥作用及使用寿命周期。
地下管廊使主街路临街两侧电缆、光缆全部入廊入地,通过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达到公共管线安全布局的目的,形成了城市中心区主街主路廊体相通、缆线相连,五纵五横的大环线完整的地下闭合系统,在老城改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系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住建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