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永强 林铁山
在我省西部美丽洮儿河畔的洮南市安定镇、车力乡,笔者用文字记录下了2018年一个个丰收场面,展示了洮南农民勤于劳作、善于创新、忠厚诚信、乐于带富的美好情怀。
胡艳侠
示范推广收购一条龙,让农民丰收有底气
金秋时节,洮南市安定镇四海村胡艳侠的玉米地头,金黄的玉米棒子、穿梭的人群吸引着笔者的眼球,这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胡艳侠在组织召开“2018年金秋玉米种植现场会”。胡艳侠是四海村玉米种植大户,2018年种植玉米15公顷,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玉米150公顷,预计平均公顷产量超过2.2万斤,丰产地块公顷产量2.7万斤以上。
胡艳侠今年42岁,参加农业生产已经有23年的时间,看似纤细柔弱的女子,却是当地的女强人,她诚信、求真、认干、要强。19岁开始务农,在生产中抓细节,积累经验,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用她的话说:“不整好地不行、不选好种肥不行、不管理好更不行,种地就跟培养孩子一样,落下哪一个细节都不行!”
近年来,由于农资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全面放开,农户购买农资和出售农产品喜忧参半,有的农户因买进假种假肥一年没收成,有的农户因不清楚行情增产没增收,种种原因使很多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胡艳侠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要带个头儿,要是把地种好了,老百姓肯定能跟着我种;我要是掌握好行情,农产品肯定都能卖个好价!”胡艳侠自信地说。
胡艳侠在市场奔走,选择最优合作伙伴。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吸引了她,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农产品收购商吸引了她。几年来,胡艳侠玉米示范种植面积最高达25公顷,各种农作物收购面积一年高达600多公顷。
李红侠
种植养殖相结合,让农民致富之路更宽广
今年33岁的李红侠是安定镇兴旺村二社的农民,是当地村民拥戴的“孝道”“富道”“善道”“美道”典型,丈夫李洪光几年前因意外身落残疾,身为妻子的李红侠挑起重担,操持着整个家。
李红侠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要样儿的人,种地要有产量,养猪要有效益,在发家致富的求索中,她把目光锁定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路子上,并且成为众乡亲的榜样。2018年9月16日,100多名来自本村及周边村屯的农民齐聚李红侠的玉米地头,赏风景、学技术,黄澄澄的玉米尽收农民眼底,省12582、12316大田热线专家的细致讲解让农民耳目一新。
受国际市场影响,近几年玉米市场销售价格波动很大,作为热衷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李红侠,既不愿意放弃玉米种植,又不愿意放弃养猪事业,她总是想,用自己种的玉米作饲料,喂出来的猪肯定让消费者放心,因为李红侠喂出来的猪都卖给了当地的老百姓,被老百姓称为“良心猪”“放心肉”。基于此,李红侠在选择玉米种子和肥料上颇费苦心,最终选定了“领科1”和“洋丰肥”。“2018年推广玉米‘领科1’品种50多公顷,推广‘洋丰肥’60多吨,玉米平均产量超过两万斤,农民增产才能增收啊!”李红侠说。李红侠注册了“红侠猪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她想把种养结合之路走得更宽。
张凤国
屡遭坎坷不气馁,终遇良机展欢颜
52岁的张凤国是车力乡车力村二社社主任,他勤劳肯干、忠厚老实。在发展种植业上,他试验成功的品种才让老百姓种,他用得好的肥才让老百姓用,他是村民的主心骨。
说起发展种植业,张凤国这些年在新品种试验上也吃了不少亏。2014年搞“美葵”试种,因为“菌核病”爆发使他血本无归;2017年搞“缅甸红”花生试种,又因种子问题让他几乎颗粒不收。但张凤国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作为社主任,咋就不能给老百姓带个好头儿呢!”听说邻县通榆有个名气大振的新洋丰农业,不妨去考察考察,不弃不馁的张凤国坐上客车就来到通榆。
在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张凤国受到了震撼,因为由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援建的“扶贫科技小院”就在这里,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省12582、12315专家长期客座于此,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丰收致富。
张凤国引领致富有了十足的信心,他慨叹而又高兴地说:“种地可不能蛮干,‘人情’种子、化肥不能用,有实力的大公司才是我们种地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