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大安专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安精准发力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简讯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9年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安精准发力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育肥羊产业
白鹅产业
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红干椒
黄菇娘扶贫产业
庭院经济种植果树
 

●安宣

扶贫先扶志,人勤百业兴。在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引领下,在大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安市从干部肩头到群众心头,从农家炕头到田间地头,从产业龙头到创业带头,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在脱贫攻坚行动中,一个个乡村旧貌换新颜,一家家农民合作社正发挥孵化带动作用,一项项产业不断展现蓬勃活力。

榆树村

“扶”出好环境 “育”出好村风

立村规,树家风,一点一滴的文明养成,一家一户的荣誉比拼,让文明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大安市海坨乡榆树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在扶志上下大功夫,为村容村貌和家风村风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聊起脱贫攻坚给农民带来的获得感,榆树村的贫困户崔永峰直夸党的扶贫政策接地气有干货,不仅让大家伙动起来干起来,也看到了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希望。崔永峰告诉笔者,过去村里垃圾杂物堆满街,现在每条街道都干净整洁了,出行更方便,心情更舒畅了。

榆树村环境卫生状况的好转,乡村两级干部可是做足了功课,去年秋收刚过,乡妇联和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了“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比活动,谁家干净,谁家整洁,由农户和村委会共同来评,还给予授牌表彰,登上荣誉榜的农户都觉得很光荣,很有荣誉感。

扶贫先扶志,生活环境变好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上来了。如今的榆树村,冬闲人不闲,学习技能、外出打工、庭院养殖日益兴起,2018年脱贫32户、53人。

南岗子村

让乡村善治成为精准脱贫攻坚新动能

在精准脱贫攻坚行动中,自治、法治、德治,一个都不能少。大安市红岗子乡南岗子村党支部注重在产业扶贫和改善环境过程中,切实发挥“三治”融合的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让乡村善治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动能。

一把扫帚、一个铁锨和一辆三轮车成为南岗子村保洁员的标配。自从当上村里的保洁员,贫困户王焕朋对村里的事情就格外用心,哪户垃圾多,谁家最干净,他心里都清清楚楚。

这几年,村里的路修通了,路灯亮了,房子也改造了,村民眼看着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却产生了新的烦恼:房像房了,院像院了,但路旁的垃圾谁来管,家中烧的秸秆往哪放,全村的环境咋保持。

乡村治理不是小事。为此,村党支部制定了村规民约,统一规划了秸秆堆放地点,村规民约上墙。

将村民自治与德治、法治有机结合,南岗子村村屯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办法,不单单是保洁员出工出力,更在于家家户户的自觉保持。

乡村善治,离不开做好富民这篇大文章。南岗子村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壮大村域经济,落实水田开发、大棚种植、畜牧养殖、庭院经济等多种富民叠加项目,让全体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志智双扶,善治义举。南岗子村修建了文化广场和农民体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小窝卜村

开对“药方子” 拔掉“穷根子”

要想拔掉“穷根子”,必须开对“药方子”。扶产业才能扶长远,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核心举措。大安市联合乡小窝卜村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

68岁的董福林是小窝卜村的贫困户,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生活陷入了困境。随着党的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董福林加入到了浩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都有分红,从此开启了新的美好生活。

让董福林念念不忘的这家浩然养殖合作社是村党支部书记张浩然一手创办的,他不仅是村书记,更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除了带动贫困户,他还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手中的玉米做饲料储备,一方面满足了合作社饲料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户收入。

如今,在张浩然的带领下,小窝卜村有不少村民也在琢磨发展自己的产业。通过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有3户贫困户加入到了养牛业的行列。目前,浩然农民养殖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占地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肉牛存栏量达160头。

永强村

一位村医的出彩人生

在大安市安广镇永强村,提起村医,给人的印象都是全科大夫,而且是诊病、治疗、开药、打针一肩挑。安广镇永强村的王忠江就是这样一名村医,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肩上挑的担子不够。他还是一位热心的志愿者和文化大院剧团的负责人。

马志军和刘淑英夫妻是村上的贫困户,身体都不好,为了省钱,病不舍得看,药不舍得吃。王忠江知道了主动上门,经常给他们免费看病,时不时还赠送几盒药。

自掏腰包的事儿,王忠江可没少干。平时喜欢吹拉弹唱的他,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在2011年牵头在村里成立了文化大院乡村剧团,出资1万元钱购置了演出服装、道具、音响、投影仪等设备。装备有了,大伙的劲头就更足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演出成员发展到70余人,除了参加市里的公益演出外,还经常下村为百姓演出,8年来参加演出270多场。

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自编成节目,这个幕后的创作者不是别人,正是王忠江的老伴丁亚范。他俩都是吉林省阳光志愿者,同时也是大安市爱心志愿者协会成员。

如今,永强村的文化大院给村子带来了很大变化,村民们打扑克、闲聊少了,参加健身活动多了,笑声多了,疾病少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四棵树村

返乡创业“三级跳”

从种地务农到外出务工,再到返乡创业,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来自大安市四棵树村的李士龙实现了奋斗创业的“三级跳”,创办了隆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隆鑫牧业有限公司,并主动担起社会责任,带动众多父老乡亲共奔小康路。

去年十·一假期,隆鑫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李士龙选拔了一批人员去辽宁进行技术培训。村民楚向雨当过兵,被推选为队长。

如今,这些庄稼把式摇身变成了能工巧匠。在总投资1500万元的肉食鸡养殖二期工程施工现场,鸡舍设备安装正有条不紊地快速推进。二期工程投入运营后,年出栏量将达到260万只,年销售额将增长3倍多。

李士龙的返乡创业,不仅让身边的农民打开了视野、增加了技能,也实现了不出村能就业的心愿。同时,合作社还带动全乡139户贫困户,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每年户均分红1000元左右,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5年,李士龙回乡创业,创办起隆鑫养殖合作社和隆鑫牧业公司,随着二期工程的即将投产,三期工程也同步上马。今年6月全部完工后,年出栏量可突破500万只,实现返乡创业的“三级跳”。按照每只鸡纯收入3元计算,年收益高达1500万元,能够有效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致富。

李士龙还将把周边农民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发展玉米种植和饲料加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吸纳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合作社中来。

永平村

人和风正百事兴

在大安市提起乐胜乡永平村,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拍手称赞,都说这个村村风正、人心和,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里的淳朴民风。

永平村的王崇华老人是村里2名百岁老人之一,虽然已经100岁的高龄,可眼不花、耳不聋,自己能干的事从来不麻烦家人。打从住进小儿子家,和儿媳妇刘贵荣之间的相处就十分和睦,要说刘贵荣今年也55岁了,可仍旧把婆婆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村里有口皆碑。

王崇华老人的长寿秘诀,与其和谐的家风是分不开的。同样,好的家风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屯风。在永平村,邻里之间鲜有拌嘴斗气儿的时候,谁家要是有个大事小情,大伙都能伸把手。村里要搞卫生环境整治,大伙都撸胳膊、挽袖子,铆足劲去干,生怕别人说自己出工不出力。

每天吃过晚饭,村民高红杰就带着她的秧歌扇来到村头的小广场和姐妹们跳一会儿广场舞。高红杰说,村里没有打麻将的,打工、赚钱、过好日子,才是正儿八经要干的事儿。

高红杰介绍,她们村到了农闲的时候,几乎家家的主要劳动力都会选择出外打工,她丈夫现在就在陕西务工,一个月能赚6000元。她觉得只要能干、肯干,自己家离脱贫致富就已经不远了。

长新村

村里来了贴心人

在大安市乐胜乡长新村,提起第一书记邢东辉,贫困户和村民们的心窝窝里都是暖暖的。邢东辉是大安市林业局驻长新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迅速转变角色,“勇结穷亲”,甘当贫困群众和村民的贴心人。他以“抓党建、促脱贫”为工作总抓手,摸民情、解民忧、惠民生,帮助贫困群众和村民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带领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赢得了贫困群众和村民的一致称赞。

邢东辉在入户走访中发现,贫困户薛海龙的妻子病故、儿子又是一名脑瘫病患者,家里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肩上。邢东辉因地制宜地为薛海龙制定了发展庭院经济的计划,多方协调了10斤优质花生种子,自掏腰包拿出200元钱帮助薛海龙种上了园子、发展起了庭院花生种植,让薛海龙一家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他得知低保户家庭于庆、残疾人家庭王雪晴两名同学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后,多次到他们家中,讲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为两名同学每人送上1000元钱。同时又为贫困户马金龙的孙女、崔福臣的儿子每人捐助了300元助学金,使他们重返课堂。

邢东辉心里时刻装着贫困群众,在春夏交换季节,走访发现部分贫困群众衣服破旧。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回到家中,动员自己的亲属捐赠衣物,筹集衣物77件,打了6个大包,拿到村里,分发给贫困群众。

他为贫困户做的笸箩找到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年增收500多元;为村医办公室协调桌椅一套,为村部协调购买档案柜、大喇叭等公共设施;携手爱心企业送药下乡,缓解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在全村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果树苗2万株,带领驻村工作队员逐户讲解种植果树的技术,为贫困群众脱贫开辟一条致富路。

同德村

一项富民产业的精准裂变

大安市两家子镇同德村过去就有养羊的传统,但由于养殖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养殖方式单一,只是小打小闹。如今,在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引领下,通过供给侧发力、需求端对接和社会力量的大帮扶,让养羊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正精准裂变为一项充满活力的富民产业。

46岁的贫困户李凤胡,骨子里天生有一股犟劲,8年前的一场意外烧伤虽然让身体残疾了,但并没有压垮他。

2016年,在包保部门市财政局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一座养殖小区,成立了新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李凤胡成为了养殖小区的一名饲养员。

2017年,养殖小区进行了改造升级,引进了高床养羊新技术模式,开始发展育肥羊,实现了由卖羊羔向卖羊肉的转身,不仅提升了利润空间,还探索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规模养殖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经过1年多的饲养员经历,李凤胡从中悟出了致富的门道儿,他婉言谢绝了合作社的挽留,辞职回家干起育肥羊项目。经过多方筹措资金,一口气购进几十只羊进行育肥,如今已经发展到110只的规模,一年出栏3批,今年可净赚3万多元,稳稳脱贫。

现如今,在养殖小区和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有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发展养羊业。缺技术,合作社派人来指导;缺销路,合作社上门来收购,越来越多的农户依靠养羊业打开致富之门。

殿元村

立冬时节瓜果香

8年前,外出打工的刘俊峰返乡创业,通过“合作社+贫困户”脱贫帮扶模式发展种植香瓜,带领大安市月亮泡镇殿元村里的贫困户共同闯出致富路。

寒冷的冬季悄然而至。然而,殿元村的暖棚里却一派春意盎然,农民们熟练地采摘着有机无公害的香瓜,享受着别样的丰收喜悦。

2018年11月7日这一天,殿元村贫困户管德春和房清林按照约定,早早地来到俊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号暖棚内,帮助合作社采摘晚季香瓜。这个约定对于两位贫困户来说,早已不是啥稀罕事。因为这两年的时间,凡是到采摘的节骨眼儿,合作社的理事长刘俊峰会提前电话预约他们。就这样,每天120元的工钱,稳稳地揣到了自己的腰包。

在殿元村,提起俊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谓家喻户晓。8年前,刘俊峰办起这家合作社,实行统一购置种子、化肥和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陆续吸引了49户农民兄弟加入,户均年增收千元以上。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随着一项项精准扶贫政策的陆续出台,让刘俊峰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和舞台,也让更多的贫困户尝到了甜头。这51户贫困户占到了全村贫困户的83.6%。刘俊峰信守承诺,每年要给其中的28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200元,其余的23户贫困户平时都像管德春一样优先享受到合作社打工的机会,保证守家在地就能务工赚钱。这不,一入冬,刘俊峰就和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到贫困户家中现场分红,兑现承诺。

这3年,在合作社带动政策的引领下,刘俊峰甩开膀子大干了一场,建起大棚58栋,使大棚规模达到73栋,入社成员突破100人。

有诺必践,一诺千金。如今,在俊峰合作社的带动下,由原来各家各户的“独乐乐”到合作社的“众乐乐”,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农民兄弟一起抱团取暖,共同分享着党的富民好政策。

万福村

画出富民振兴最大同心圆

“以前,家里的菜园子都撂荒着,杂草丛生,现在种了辣椒,卖了钱不说,还有政策补贴,现在手头真是宽敞了不少。”“以前那些年,都喝又苦又咸的土井水,真想不到现在自来水能通到家里,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干净的自来水。”说到这些变化,联合乡万福村村民都对脱贫帮扶工作赞叹不已。

为了抓实党建,凝聚精气神。联合乡驻村第一书记侯喜洲积极组织了开展“抓党建促脱贫”主题党课活动,带领农民党员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从严党内生活,提高党员素质。积极探索施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设置了政策法规宣传岗、社会治安维护岗、村情民意调查岗、村级经济发展岗、扶贫帮困服务岗、党务公开监督岗、科技推广服务岗等。在村屯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中,投放了380个垃圾车,设置了4个公益岗位,进行日常卫生清理维护。每个公益岗位基本工资2000元,绩效工资2000元。由每名村干部负责1个屯的保洁员管理及卫生监督工作。

如何“去穷根”,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来源,是想方设法也要破解的难题。侯喜洲仔细研究各项惠农政策,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万福村贫困户扶贫项目以整村推进的形式,以合作社带动模式,加入大安市东博牧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大安市联合乡红壮养殖有限公司、大安市斌旭养殖场。2017年之前签订协议的贫困户,2星户每年分红700元,3星户每年分红1000元,协议期限共3年,3年后原数返还采购数量;2017年未脱贫的贫困户,分红1000元,协议期共4年,4年后原数返还采购数量。侯喜洲抓大不放小,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他积极组织88户贫困户申报庭院经济,面积达到25980平方米,种植辣椒增收近千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侯喜洲积极协调电信部门为村民无偿发放每个价值360元的手机卡99个,协调市残联为8户残疾人户的房屋庭院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成,协调市文广新局为全村4个屯社安装了应急广播,协调水利部门新打3眼自来水井,全村360户农户,统一使用自来水,实现了安全饮水。他协调组织开展慰问贫困户暖心活动,为30户贫困户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