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近代百年,古老的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苦旅。当西方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漂洋过海而来,我们从不解,转而变为震惊;从震惊,转而变为悲叹。许多知识分子不得不承认,“四书”“五经”与唐诗宋词,在铁路与军舰面前,不过是一堆浮华的修辞。屡屡战败之后,国人一度陷入严重的自卑,觉得中国事事不如人,西方代表着先进文明,中国代表着落后野蛮。正是在这个国家即将在黑暗中沉没的危急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了艰苦的自救。1894年,当清政府在侵略面前节节退让之时,一位热血青年在海外成立“兴中会”,号召国人打倒专制,救国图强。为了激励人心,他毅然喊出了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号:“天下为公”。
从此,这四个字如同一道霹雳,划开了中国的长夜。天下,不是一家的财产;人民,不是一人的奴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幸福的生活。在这四个字的感召下,革命的烈火席卷了华夏大地,腐朽的封建王朝终于被终结了,中国迎来了壮丽的朝霞。
这个青年就是孙中山。他所喊出的这四个字,既不是神秘的咒语,也不是从西方报纸上剪下来的格言。“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礼”,是古代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以及精神信仰。人的活动符合“礼”,就是符合“正义”;因为有“礼”,一个人才能明白生活的意义与自身的价值。
《礼运》篇是《礼记》的重要章节,蕴含着儒家知识分子对于政治与文化的理解,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将其视为建立一个美好国家的重要经验。“大同”与“小康”的概念就出自这一篇章。大同,是最美好的生活蓝图;小康,是通向最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说,《礼运》篇,就是中国人的《理想国》。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里的“公”所蕴含的意义可以是国家、社会、大众,也可以是公理、公式、公制;是正直无私的美德,也是公正合理的义务。实际上,这些深刻的意义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如同许多的枝叶,一起构成了参天大树。如同孔子对于“天下为公”的深刻阐释:选拔道德高尚的人去做领导,推举有才能的人去做事情。讲求信用,使得人与人之间消除争斗而实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这样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呢?很简单,老人得到瞻养,青年的才华得以施展,儿童能够享受良好的教育而健康成长。大家生活在一起,不需要损人利己,而是都努力工作,让我们周围的人也能够分享我们的创造。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渴望,让生活如同万物,自然生长,从容丰富。《共产党宣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叫作“大同”。即便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与屈辱,即便一度陷入迷惘与痛苦,大同的世界,是我们永恒的梦想。这个梦想之所以能够支撑华夏民族穿越重重困厄,勇敢追求幸福,是因为“天下为公”的理念,是因为我们不改的初心——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