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一个电影迷,这不仅源于家里住在电影院附近,可能更随母亲的性格。母亲喜欢看电影,据说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她都看过。按理父亲也应该像母亲一样喜欢看电影,可母亲说,父亲从来不看电影,即使看也是走马观花。
开始我没有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后来发现父亲果然是不爱看电影。有一回,我突发感冒,发高烧打了几针也不见效,好多天后才有了好转。父亲那一次破例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回家后母亲问父亲电影的故事怎么样?父亲说,他睡着了,根本就没看。母亲很生气地说,你天天在家看书,那破书有什么可看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既累眼睛又累脑子,何苦的呢!我也觉得父亲的性格有点奇特。一次,父亲下班回家时,自行车被一辆马车刮倒,驾辕马的前蹄在父亲的脚踝上踏了一下,就这一下,父亲的踝骨骨折了,被送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房里共有3个患者,两个是烧伤的司机,另一个是父亲。大家都是住院的患者,时间一长就都熟悉了。那会儿,病房里根本没有电视,收音机也不许被带进病房,父亲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成了评书演讲者,好几个病房的住院患者都请父亲讲评书。我听过几段,的确是讲的不错,尤其是到了关键之时,父亲就打住不讲了,急得大伙儿都求父亲。有的患者还把单位买的水果罐头送给父亲,让他继续讲下去,父亲一高兴就接着再来一段。那时我觉得猜到了父亲不看电影的秘密,他就是为了讲评书,所以不看电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般家庭都能买得起黑白电视机了,我妈攒了很长时间的钱,大概是200多块,买了一台二手黑白电视机。由于信号不好,母亲常让我上房顶去弄天线的方向。我知道父亲对《红楼梦》极为喜爱,到了电视剧《红楼梦》开播之后,我和母亲几乎是熬夜观看。我妈就求我爸说,子玉,过来看看电视剧《红楼梦》吧,拍的很不错,古装戏值得看看。我爸只是用鼻子哼了几下,根本就没有动身子,躺在炕头听他的半导体收音机,有时还让我母亲小点声,别影响他收听马连良先生唱的《空城计》,听到高兴的时候,他还跟着哼几句。时间长了,我和我妈都懒得请父亲看电视了。不管电视剧多热闹,我父亲就像电视机不在我家一样。我曾对父亲说,爸,你就看看电视吧,我妈好不容易才买来的。我爸听后,还是从鼻子里哼几声。我爸不愿看,我就和母亲看,那会儿的电影、电视剧都很不错,像《西游记》《人在旅途》等等。没办法,只好顺着父亲,就这样,直到我爱上写作之后,多次揣摩父亲的奇怪性格,也没有弄明白。
又是几年过去,父亲在弥留之际,我问他,您有个谜我一直搞不明白,父亲一脸诧异地看着我,我说您到底为什么不喜欢看电影、看电视。父亲的目光已有些呆滞,他微微地说:“儿子,爸爸告诉你我为什么不看电视剧,就是我这个人喜欢书中的人物形象,语言介绍的人物已在我心中树立,这些人物不管谁去表演也不如自己心中的印象,这就是语言艺术的功能和魅力。所以,我从不愿意让影视剧把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冲击掉。”
我觉得父亲的性格虽有些偏激,但父亲对书籍确实像眼睛一样爱护,如饥似渴地精读。可以说,我父亲是一个读书家,他一辈子读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我真是越来越佩服父亲的性格,虽然有点偏激,但值得我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