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辉
1636年3月,漠南蒙古科尔沁等16部49个台吉齐聚盛京沈阳,一致称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罕”,意为“宽温仁圣皇帝”,承认皇太极为蒙古大汗正统的继承者,是自己的君主。皇太极接受尊号,在盛京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漠南蒙古16部的臣服,是满蒙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从此蒙古各部从后金的盟友关系转为清朝的臣属关系,其平等地位转变为从属地位。这是努尔哈赤及继承者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蒙古科尔沁部遣使归附后金,到后金天聪九年(1636年)蒙古察哈尔部降附后金,经过40多年和平、军事的手段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此时的皇太极十分清楚,蒙古16部的臣服,使清政权彻底消除了进攻明朝、入主中原的后顾之忧。然而皇太极和他的谋士们深深地懂得,仅靠联姻和盟誓,取得对蒙古部族的统治和驾驭是远远不够的。摆在清初统治者面前的是如何长久地统治这些降服的蒙古诸部,使蒙古铁骑成为清朝入关征明、保卫北部边疆的重要武装力量。清初的统治者们在总结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北方民族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王朝后对其他民族统治的经验教训,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和蒙古民族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推行了一整套统治蒙古的制度和政策。
设蒙古八旗。把在清初满州族进行统一战争中俘获到的蒙古战俘和部分自愿或被迫归附的蒙古人组织起来,于1635年建立蒙古八旗。八旗蒙古和八旗满州及八旗汉军一样,部分驻守京都,称京旗或禁旅八旗,部分驻扎各地,称驻防八旗。所有八旗都隶属京师的八旗都统衙门。每旗的最高首领为都统,八旗的最高统帅是清朝皇帝,使他们从蒙古部族中划分出来。
划分内属蒙古和外藩蒙古,剥夺内属蒙古的世袭权利地位。内属蒙古由清朝政府任命的蒙古王公进行统治,各级官员完全是流官,可随时任职或撤换。内属蒙古的土地和属民由清政府直接管辖,和汉族地区的州县一样。内属蒙古和八旗蒙古有相似之处,即都不存在王公制度和领主制度,取消了部分蒙古贵族的世袭地位。
实行盟旗制。对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削弱蒙古部族势力。清政府在招抚和征服蒙古各部后,对原有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整顿,取消了蒙古原有的兀鲁思(领地)、土绵(万户)和鄂托克(部落)的区分,在重新调整或划分牧场的基础上,实行新的盟旗制度。对于蒙古原有的部,清朝或者编为一旗,或分为数旗。旗是最基本的军事行政组织,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清朝政府的行政单位,另一方面又是蒙古王公的世袭领地。旗设札萨克(旗长),掌管本旗事务,又称札萨克旗。札萨克同旗一样,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清朝的地方官吏,一方面又是世袭的领主。札萨克旗的承袭或贬黜以及爵位的升降和承袭,完全掌握在清朝政府手里。按照这种定制,旗与旗之间互不统属,谁也管不着谁,旗直接对中央负责。盟又只是一个会盟的组织者,对下没有管辖权。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原蒙古部族的势力,使其无力再进行规模较大的联合反叛行动,过大的权力得到了有效的扼制。清朝政府除划定各旗的界线和管理范围外,对各旗统治者制定了许多禁令。“正其疆界,悉遵约事”,这就消除了因争夺牧场和属民而发生的纠纷或战乱,一劳永逸地结束了从十四世纪以来蒙古地区的割据和混乱局面,有利于蒙古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这是清朝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实行封爵制度,笼络蒙古贵族。为了笼络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利用蒙古骑兵无往不胜的战斗力,清朝统治者给予蒙古封建主超越汉人而仅次于满人的政治地位。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皇帝在召见科尔沁蒙古王公时向其保证:“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垂芳于永远。”清代对蒙古王公的封爵制度,采用清朝宗室的封爵制度。主要在外藩蒙古中实行。根据蒙古王公原来的地位、功劳的大小,尤其是对清朝的效忠与否程度,分别赐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塔布囊(在成吉思汗家庭封台吉,异姓功臣后裔封塔布囊)等,获得不同爵位的王公贵族构成了贵族阶层,“科尔沁六旗有王四、郡王三、贝勒三、贝子一、镇国公一、辅国公五”。至于台吉其数之多,几乎无法统计。道光十年(1830年),仅科尔沁右翼中旗就有台吉2000人,而全旗只有22佐领,“百五十丁编一佐领”,贵族人数与平民相差无几。
科尔沁部编为六旗,据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志》记载,清崇德元年(1636年),始建科尔沁右翼前旗(札萨克图郡王旗)、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亲王旗)、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旗),属哲里木盟,直隶于清朝中央理藩院。清顺治五年(1648年),扎赉特部改置为扎赉特旗,归属哲里木盟,直隶于清朝中央理藩院。
今天白城市5个县(市、区)中的通榆大部分、洮南、洮北区属于科右前旗札萨克图郡王旗领地,通榆县原瞻榆县部分属科右中旗图什业图亲王旗领地。大安市属科右后旗领地,位于大安市新艾里乡的陵界墓地,就是科右后旗即镇国公旗的家族墓地。第五任札萨克镇国公喇嘛札布在巡视所辖疆土后,认为这里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遂将其“龙头”所在地的新艾里所在地选定为墓地。喇嘛札布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卒后,始葬于此。其后的第六、第七直至第十三次袭,共九代札萨克镇国公的陵墓均葬于此,成为科尔沁右翼后旗札萨克镇国公的家族墓地,当地民众称“公爷陵”或“陵界”。镇赉县属扎赉特旗。
除科尔沁六旗,即科尔沁右翼中旗、前旗、后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前旗、后旗外,还有扎赉特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以及杜尔伯特旗,属科尔沁部,由哲里木盟统属。 (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