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传统是根脉,我们不能丢、不能忘,面对美好新时代,我和家乡父老们一样,信心满满要大干一场。”与共和国同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韩子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情满怀地说。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是东北二人转的魅力写照。提起二人转经典曲目《回杯记》《马前泼水》,许多人都会想起韩子平老师。今年春节前夕,应白城市文联邀请,韩子平老师回到家乡白城,参加了2019年白城百姓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他不仅带来了精彩的节目,更带回了一腔火热的赤子情。
韩子平在东北三省乃至全国,都有着数量庞大的“粉丝”。他的人生颇具励志传奇色彩。韩子平从小就喜欢唱二人转,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1970年,他从当时的白城市平安镇中心小学调到洮南文工团,从此开启了崭新的人生。1986年,韩子平主演的二人转《哑女出嫁》获全国新曲(书)目比赛表演一等奖;1992年主演的拉场戏《村长醉酒》,在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同时获文化部第7届“文华节目奖”……
韩子平嗓音宽厚洪亮、音质纯正,演唱吐字真、韵味甜、板头准,寓情于声,达意传神。念白与说口堪称一绝,铺得平、垫得稳、守得住、甩得响,风趣幽默又不低俗。清新、明快、豪放的唱腔和自然、细腻、幽默的表演风格,让韩子平在全国越唱越响,他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吉林省“英才奖章”获得者、吉林省文化厅优秀党员。先后担任了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二人转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并荣获了1986年文化部“拔尖人才”称号,获得了2007年省文化厅颁发的“杰出贡献奖”等。
谈及自己在艺术上的成就,韩子平说,自己的努力是一方面,而更主要的是党的培养。自己从一名乡镇中心小学的副校长,考进原洮南县文工团,一直发展到省吉剧团、省民间艺术团,这一步步都离不开党的培养,所以他内心无比感念党恩。
这份情怀落到实处,就是要不遗余力为二人转这种艺术寻找传承的火种。韩子平老师说,如今的文化领域呈现百花齐发、百家争鸣之势。为了不让二人传传统艺术失传,他择材收徒授业,致力于将优秀二人转表演艺术传承发扬,更好地推动文艺繁荣。
韩子平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截至目前,他已正式收徒69人,学生们谨遵“做好人、学好艺、为人民唱好戏”的师训,积极活跃在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韩子平老师对徒弟们的从艺要求是:“以唱为本事,以演为特色,以真情奉献、美丽绽放为坐标,以让党和人民满意为最大快乐,不飘,不显摆,不低俗。”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面对新时代的召唤,以饱满的热情拥抱未来,在振兴吉林的征程中争做文艺排头兵。
此次参加白城百姓春节联欢晚会,韩子平老师与表演搭档董玮不仅带来了传统的二人转节目,更带来了新创作的韩派转歌,他们的精彩表演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
韩子平说,文艺创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为此,在传承过去《回杯记》等经典作品的基础上,为了能让原创作品更接地气,更贴近时代,韩子平团队创作完成了《如今的日子就是美》《美丽乡村》等近10首韩派转歌。
韩子平将授课、传承、创作及表演结合,将二人转表演艺术深植于群众生活这片沃土之中,在充分吸收乡土文化营养的同时,更希望自己能为传统二人转在新时代中开辟出更宽广的道路,搭建更壮丽的舞台,将二人转打造成东北独特的地域名片。
采访过程中,韩子平老师向记者展示了不久前由省文化厅批复的《关于成立吉林省韩子平民间艺术研究院的审查意见》。记者看到,韩子平民间艺术研究院业务范围涉及二人转、歌曲、剧本创作,并对专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咨询指导,研究及交流韩子平民间艺术等。该艺术研究院的成立,将会为全省的文艺繁荣和旅游文化作出贡献。
“我有4个兄弟姐妹生活在白城,我每年都要回来看看。这次回来发现白城真是旧貌换新颜,变化实在太大了,父老乡亲们真有福啊!”韩子平感叹道。
他深有感触地说起了平安镇弟弟家的变化。以前,韩子平的弟弟住的是多年的土平房。去年,按相关扶贫政策,当地党委、政府对弟弟家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当年弟弟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韩子平说:“这次回来,看到弟弟家的新房,心情特别激动,难怪乡亲们对市委、市政府的扶贫工作赞不绝口。”
采访临近结束时,韩子平老师颇有感触地表示,现在学二人转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能不断创新二人转表演方式,吸引更多有梦想、有才华的年轻人,用优秀的二人转表演艺术繁荣我们的地域文化。
韩子平动情地说:“唱二人转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只有扎根黑土地,我的艺术生涯才能永葆青春。如果家乡需要我,我随时回来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