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哲 本报记者 汪伦
在洮南市东升乡桂林村,村民们路上遇见驻村第一书记李志强时都愿意主动与他搭上几句话,他也总是主动跟村民问这问那唠家常,大家都觉得和他很近、很亲。
2016年初,时任洮南市人社局培训科科长的李志强被组织选派到桂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成立驻村工作队时,李志强又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两年多来,他扑下身子,扎根精准扶贫工作一线,找准路子,抓住党建这个根本,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持续增加贫困户收入,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用努力工作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立说立行 严抓党建
增强脱贫动力
多年的党务人事工作,李志强意识到,首先要靠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来推动精准脱贫和村级各项事业发展。他与村党支部书记沟通、与党员促膝谈心,掌握村情民意。同时,注重培养发展优秀年轻人入党,改变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知识能力水平弱化的实际情况。依据“党建促脱贫,党员做示范,建设小康村”的思路,采取“党支部+技能人才+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加强软件建设的同时,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就业服务站,配备了LED大屏幕、投影仪等近9万元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使桂林村的党建、政策宣讲活动有了更加充足的保障。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还为村民筹集广场舞服装120套及大鼓、唢呐、锣等乐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村务民主管理和村级集体事业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
产业引领 精准发力
增强脱贫实力
如何抓好农村产业项目,激发贫困户干事创业热情,切实做到“真扶贫”,这是李志强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他利用曾在人才交流中心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宣传推介村里的特色产品,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入股参与分红,增加收入,尽早脱贫。
他与村两委班子一道,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产业考察、摸底农民意愿和引导农户选择适合的庭院经济作物,并进行产业规划。目前,桂林村与东森合作社签订了中药材种植回收合同,种植面积10万平米,通过种植党参、黄芪等中药材,人均纯收入增收300元以上。
针对桂林村坡地比较多的情况,他和村干部鼓励村民尝试种植榛子、白瓜子和原生态玉米,并积极进行代言推广,人均增收入200元。他还组织部分贫困户,开展了土特产年货的生产和销售项目,动员贫困户进行粘豆包加工,定制专用礼品箱包装售卖,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200元。
由于信息不对等,村民想出去打工又苦于没有门路,李志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协调,为桂林村在吉林省人社厅申请了“东升乡人才市场暨桂林村就业服务站”项目,村民不出村就能了解外出务工的信息和政策,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增加群众技能,拓宽群众就业面,他申请洮南市人社局特批在桂林村开展电焊工技能培训,已培训60人次,增加了村民就业创业技能。此外,他又争取人社系统出资为所有贫困户统一办理了养老保险,率先在全乡实现了贫困户参保全覆盖。
生态立村 整治环境
打造美丽乡村
走访中,李志强发现桂林村的卫生环境是困扰村民生活质量再提高的一大问题。为此,他动员全体村民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村屯环境卫生整治。他身先士卒,带领村民开展大清扫,深入各个屯社,清理垃圾、处理杂草、修整道路,村民都笑着说他是村里的“土”书记。为亮化美化村屯,包保的税务局协调15万元资金,为新建村部翻建围墙450延长米,又协调4.1万元,帮助3户贫困户平整庭院、翻建院墙。李志强为村里筹集树苗1500棵,用于村屯绿化。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如今的桂林村,村路干净整齐,环境优美,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涨。
如今在桂林村,一提起李志强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谈起脱贫攻坚带来的政策红利,大家朴实的话语中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村民郭春在村里生活了50多年,他说:“多亏有了扶贫政策,有了李书记这些人的帮助,我们桂林村才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东升乡就是我的‘娘家’,桂林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村民就是我的家人,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感觉特别幸福和骄傲,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将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尽早尽快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李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