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喜”与“乐”二字的内涵
清朝晚期的移民实边
宿建德江
水稻栽培
东阁待贤
“破镜重圆”里的“镜”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9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镜重圆”里的“镜”

 

●傅丹婷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或和好。

这是一段关于南朝驸马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的爱情故事。乐昌公主是当时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婚后与驸马徐德言非常恩爱。然而陈朝因为腐朽的统治被隋军攻破了,在陈朝将要灭亡之际,驸马拿出一面镜子对公主说道:“国家即将灭亡,我们夫妻可能要分离,现在我将这面镜子破成两半,你我各拿着一半,如果以后失散了,就在每年的元宵节那天拿镜子到市场上去卖。”后来果然如徐德言所料,夫妻被迫散离,而乐昌公主因为才貌双绝,被隋朝皇帝赐给了一位大将军。在大将军府里公主每天郁郁寡欢,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到了元宵节这天,公主派一位老仆拿着半面镜子去市场上卖,终于等到了前来寻妻的徐德言。这位大将军也是位大度之人,被夫妇二人的爱情感动,便让这对夫妻团聚,并出资让公主与驸马回到江南共度余生。

“镜”是什么?现在镜子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我们目前流行的这些玻璃镜据说是明代从西方流传过来的。那么在玻璃镜子传到中国前,我们祖先的镜子又是什么样的呢?远古时候,人们利用水的反射,在水边看自己的倒影。估计每天跑到水边看自己的倒影太麻烦。人们就用盛水的器具把水挪到了屋内,这盛水的器具在古时候被称作“鉴”,算是早期具有镜子功能的生活用品,“鉴”作为镜子的称呼一直沿用到汉代。

最初的青铜镜都没有可握住的柄,一般都是圆形,其背面除了装饰花纹、雕刻铭文外,中央设有半圆形的钮,专门用来安放固定。在秦汉以前,镜子都是王公贵族专用的器具,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享用的。汉代以后镜子渐渐成为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具,这时候也出现了全身镜。虽然镜子流行起来,但是青铜镜的使用并不是很方便,不仅照出的影像不很清晰,还容易生锈,必须时常打磨以保持亮度。

考古学家们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中发现了青铜镜的雏形,进入青铜时代后,古人在长期的青铜冶铸中,掌握了铜、锡、铅的配比,青铜镜得以大量生产。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在西汉时期,聪明的古代人还制作出了精美的“透光镜”,当光线照射在镜面上时,经过光的折射与反射,镜子背面的花纹竟然会映现在镜子对面的墙上,这样的一种特殊效果,使得这类青铜镜还得到了“魔镜”这一称号。现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见日之光”镜便是这样一种“魔镜”,这面青铜镜重50克,铜镜背面花纹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透光镜的奇妙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一众学者的好奇,经过专家们研究后,谜底才被揭开:人们制造镜子时,在冷却凝固和镜面研磨抛光这两个工艺中将铭文和图案处做得略厚,曲率相对较小,反射时光线集中,就映出了背面的图案。可见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对光学和力学原理的研究和运用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