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广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物表情包”展现了严肃与娱乐的冲突美
清朝晚期的白城建置
暮江吟
精忠报国
欧阳修的谦让
大豆栽培
儒家说乐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2019年4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儒家说乐

 

●张莹莹

春秋战国时期,虽战争不断,文化却异常繁荣,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而儒家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流派。儒家学说在其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影响着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是如何看待乐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孔子、孟子、荀子,他们都十分注重音乐,并积极肯定、提倡音乐教化。在儒家看来,音乐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是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热爱音乐、对音乐有深刻认识的音乐家。他会弹琴、唱歌、击磬、鼓瑟,还会作曲。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人的修养完成于乐,给予了音乐以至高的地位。同时,他认为乐与礼密不可分,礼和乐二者对于治国而言,缺一不可,二者共同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立、人民优秀品格的培养和性情的陶冶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那是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对社会和个人有益呢?孔子的回答是:非也。孔子认为好的音乐必然是以“仁”为基础的,所谓“人而不仁,于礼何?人而不仁,于乐何?”孔子听《大武》时说其尽美未尽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为此,孔子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音乐美的标准,比如音乐内容要符合礼的要求,音乐表达的感情要懂得节制,要中节有度。

孟子,继承了孔子思想中“仁”的部分,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天生的善继续加强,可以完善人的德行。荀子,继承了孔子思想中“礼”的部分,认为人天生是充满恶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引导人、改造人,可以使恶变善。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他们都强调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坚持美好、完善不足,他们都肯定了人有自身的秉性与情感,在他们讨论音乐时,也体现了这样的认识。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们对美的事物是有相同的认识的:好吃的食物,大家都会觉得好吃;动听的音乐,大家都会觉得动听;美丽的色彩,大家都会觉得美丽。人与人并没有不同,常人也可以成为圣人。那么,音乐到底在表达什么内容呢?孟子认为音乐表达的是喜乐的情感,这种喜乐是对仁德的喜乐,而非其他,音乐也只应该表达这样的情感。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人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音乐的,音乐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因此音乐也必然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故乐者,所以道乐也”。荀子认为好的音乐一定是和谐的音乐,并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基础,从“一”生出“和”,进而使人们得以和睦相处。这样的音乐具有巨大的社会作用,“足以治万变”。

儒家说乐,离不开其治世的抱负,也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情怀。不管怎样,乐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被强调、被提倡,说明了音乐不可忽视的改变人心的力量。正因此,人人说乐,人人离不开乐。

 
3上一篇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