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波
他从大段河旁的村庄走来,他从万福麟故居走来,他从鲁院走来。一路走来,因为爱,他一直行走在他热爱的文学热土上,所以爱着这片蓝色的天空,当他面对世界、面对希望的田野,嗅到以往闻到的气味,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颜色,一种清新而自然的呼吸扑面而来。这是人与自然的热恋家园,丁利将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这种自然与人文生态的情结之中,那些穿梭于山水之间的情愫正与自然拥抱,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鸟知道》。
《鸟知道》是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完美相融的散文专著,在丁利历经5年持续创作的25万文字里,处处闪亮着他创作的灵感与主题,文中以吉林西部“河湖连通”这个利国利民的生态工程为切入点,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条线呼应而展开主体且延伸到人文生态的一部散文集。“我一直坚信,有鸟鸣的国度一定是和平的、文明的;有鸟鸣的地方,人的生活,该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丁利先生《鸟知道》一文的开篇,这样的文字本身仿佛是活的,富于质感和血温,就此我们该知道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怎样的一种反应。
“道法自然”“赞天地之化育”等,无不内蕴了中华文明朴素而又博大精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也符合当下大背景、大环境下和谐的全人类共享的新文明模式。不难看出《鸟知道》是一份人类最初的情感守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九大报告更是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砥砺共建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鸟知道》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强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诚然,我们在自然中生存与体验,也应珍惜身外的一切生灵。《鸟知道》是作家对生态整体观的切身体验,更是蕴涵着深邃的生态、生命意识。《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先生为丁利作序《自然生灵的衷曲》,是以诗意的笔触与深刻的方式来表达一份对同乡丁利先生的散文集《鸟知道》的一份衷曲,真切地道出“他带着乡愁的叹息表达对生灵和生态的倾心,他以亲情的歌咏关注人类的局限和整体性命运。”《光明日报》高级编辑、著名散文家、评论家彭程为《鸟知道》撰写的书评《生活在此处》,香港青年评论家赵阳撰写的书评《从故乡出发的真与美》刊发在香港《大公报》上,都非常中肯着实地给予丁利的《鸟知道》真切的评价。
文学亦是人学,生态即是生命。丁利在自然事物的状写中所倾注的这种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使他的散文同样富有审美的质感和弹性。在我看来,无论何种类型的散文都是情感的表达,那么清晰而又让人能静下来思考就是他散文传达感情最好的方法。即回归本体,回归存在,这些潜藏于自然山水之中与人文的特性,一方面又形神飞腾,一方面又能表达得深切入微。这种灵性的表达也是丁利在关注生态、关注自然时的一种人文情怀,一种生命关怀、文化反思和创造意识。所以《鸟知道》是“人”重视与审视的问题,更是鲜明地指出任何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人的行为的主体的价值追求。像《长白山的呼吸》《天生北疆》《吉林西部听鸟鸣》《湘西,我的灵魂之旅》《在色彩中阅读故乡》《眼前飘来一道鞭影》《雪痕》《“鱼把头”张文的幸福生活》《圆梦香溪堡》,都从不同角度、不同镜头与视野阐述自然与人的和谐,这里包括历史,更包括人文、亲情友情等。丁利注重对大自然个体存在发掘的同时,沉思和探寻关于命运、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等永恒的命题,使其散文不仅具有生态学上的意义,更具有一种人文精神的穿透力和超越性,其文化内涵、文化色彩、文化素养和文化精神的表现,都基于他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与他激情融化,这就带上了他的血温,有了精神的热度,理性的高度上给作品注进生命的厚度。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结合使丁利的生态散文具有了创新的亮度和思想的深度,并成为他创作主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意识的审美特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他还特别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切含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可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之魂,绿色发展理念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一条红线。“高度决定影响力。”对于一个散文家,散文的深度必然会影响自己散文品格的高度。不难透悟,在这本《鸟知道》书中读者可以体会领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发自内心的关怀,更能发掘其中的生态意义,其主体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对人类生存环境、生命质量和生态现状提出思考与醒悟。身为有良知、有血肉的作家,我们可以感受到丁利先生对自然美由衷的感叹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考量。在他看来,创作中是带着一颗平等心对自然生灵展开观察和感悟,更能启迪我们在当下理性地思考人生。
于此相见,泥土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该是人类最好的守望。吉林的生态是美的,丁利的乡情是美的,他的情感生态创作与感悟的体验是美的,在这样一种自然中成长,他的散文的科学理性和人文感性的完美结合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审美张力,他的散文就有了方向与守望,他的呼吸一如鸟一般知道,这些无疑是对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一种共鸣,其自然平实的表达中又透现出一种温厚的教育文化底色,更浸润着自然文化的情怀和色彩。在我看来,这种能给予读者以心灵慰藉和灵魂抚慰的书写便是丁利生态散文的特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亲意识以及通过生态审美达到对生命的哲思意识。这种生态审美意识产生的生态审美体验,正是其散文温暖人心、热爱自然的深层次原因。所以,生态散文集《鸟知道》更具有隐形的辐射性的穿透力,更是一种尊崇敬畏与体悟,将其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当下广博的文化与自然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