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世间有一种美,初见并不惊艳却能吸引目光,细看会不觉中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再看方知品位纯雅大有乾坤。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辽宁传媒学院客座教授胡崇炜的作品就属此类。
从嫩江湾畔走出的书法家
采访胡崇炜老师,缘于《白城日报》品牌专栏“天南地北鹤乡人”。我们所选择的采访对象均为从白城走出去的各界名士,他们奋斗的足迹遍布天南地北,是白城的骄傲更是白城的荣耀。胡崇炜的家乡大安,这个镶嵌在嫩江平原腹地的明珠,可谓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而胡崇炜就是从这块宝地走出去的书法界佼佼者。
从胡崇炜先生的谈吐中不难发现,他是位谦虚的书法家,低调而平和。
1963年,胡崇炜出生在大安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时,农村生活艰苦。胡崇炜10岁那年,当生产队长的父亲带领乡亲们在生产上获得了丰收,高兴之际,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大头金”即金粉纸,准备写春联。左邻右舍闻讯挤上门来求春联。当时,父亲盘腿坐在炕上,炕沿边和地上,或坐或站的挤了一屋子人。父亲写一副就有人拿走一副,到后来纸用完了,没求到春联的乡邻遗憾离去……虽然那年胡崇炜家也没贴上春联,但父亲写春联时的场景,着实震撼了胡崇炜。尤其是父亲边写边说的写字要点,即“笔要蘸饱,字要写圆,横轻竖重……”可谓字字珠玑般刻在胡崇炜的心中。从此,胡崇炜迷上了毛笔字。直到参军去部队,胡崇炜才有了人生第一支新毛笔。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胡崇炜用锲而不舍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坚韧,四处拜师、勤奋练字,从一个痴迷毛笔字的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书法家。
返璞归真终得实至名归
记者身为外行人,不敢妄加评论。仅凭感观直觉看到胡崇炜的字中有一种归真返璞的神采、拙趣与憨态之妙,其中的古拙,出于自然、回归天性,是洗尽尘埃,清水出芙蓉的动感与曼妙。据了解,其作品曾获得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书法大赛和全军书法大赛的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美国赛克勒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文化部门收藏,这一切的形成是他与书法的缘分所致,既是爱好所致,更是其后天努力的结果。
胡崇炜在书法的道路上,虽然是以自学为主,但也曾师从多位名家。其中中国著名书法家、艺术家聂成文对胡崇炜的书法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仍然对胡崇炜的书法进行指导。正是一贯秉持严谨、谦虚的好学之态,得到了老师们的悉心教诲,从而使胡崇炜的书法终成一家。
其作品获得过文化部举办的第八届“群星奖”金奖、全军“华天杯”书法大赛金奖等诸多奖项;曾被《青少年书法报》评为“最佳中青年书法家”、被辽宁省文联、省书协授予“辽宁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其作品参加2011年中国兰亭书法节兰亭雅集42人展,2012年入选中国书协首届全国“三名工程”(全国50位名家之一)。此外,作品在其他“全国展”“兰亭奖”和各单项奖中20次入展。荣宝斋和中国书协分别出版了胡崇炜书法作品集四部。先后发表相关论文5篇,发表评论文章30余篇;《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思想》一文在《辽宁日报》上发表,并被中央党校校刊收录。曾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评委。
业精源于挚诚
用胡崇炜的话说,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他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奋斗史。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胡崇炜说,他在农村长大,后参军入伍,学历不高全靠自学,业余时间全部用于学习,先后取得4个文凭。聊起往事,胡崇炜印象最深的是参军在长白山驻训时,天寒地冻住在帐篷里,晚上安排完班里的战士休息后,作为班长的胡崇炜“偷偷地”开始自学。他把被子支起来钻在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有时候也在被子里练写字,由于空间小,施展不开,一不小心墨汁就洒在被褥上……后来,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胡崇炜的学习条件也逐渐好转。丰富的经历,让胡崇炜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他说,世间滋味千万种,但苦滋味是最有味道的,这些年他奋斗看似在吃苦,但这些苦却是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宝贵记忆,更是一种幸福的收获。这也让他悟透了一个道理,“最好的捷径就是自己干,自己奋斗得来的最踏实!”
目前,胡崇炜工作十分繁忙,但仍然会挤出时间学习,希望通过多读书,尽量把知识系统化,摸清知识脉络,以期让自己的艺术水平不断提升。
秉持传统弘扬书法艺术
说到读书,胡崇炜把书分为有字和无字两种书。有字之书好读,无字之书即社会这本书难懂一些。要用自己的思考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并且要和社会主流认识相适应。所谓书法,就是悟透天地间的事。书法作品的每一个字表面上看没什么,但每个字都蕴藏着文化内涵,掺杂着深刻哲理,只有通过不间断地学习,才能驾驭和掌握。
胡崇炜认为,在书法上传统与创新之于艺术创作犹如一双翅膀,失去任何一面,都无法展翅翱翔。很早古人便领略其中要义,因而中华艺术无不“出于古成于今”。在他看来,传统好比海洋越往里走越深邃,越觉得自己不足。但是在书法这门特殊的传统艺术面前,我们对创新应该有其特殊认识。在严格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渐渐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他认为,创新如果脱离了传统,就容易走入歧途。一言以蔽之,一个书法家应该在不断地吸取传统当中的精华再寻求创新,而不应该是脱离传统的创新。胡崇炜说,作为书法家,应该把文化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去关注,应该实事求是,作品尽可能地贴近这个时代。书法家可能不是诗人,可能做不了文学家,但应该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要在书法作品里面透出文化内涵,是让人敬重的。
书法创作讲求“境界不死”
凡事都讲天时地利人和,而书法创作离不开灵感,胡崇炜也深谙其道。他专门写过随想《与灵感相遇不容易》,弘扬“境界不死”一说。这一事一说,大概也构成了他书法生命的气脉和底蕴所在。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字,仅能算是一个写字匠。因其没有与灵感灵性相遇相激发砥砺的机缘,未尝体味到书家字里行间充盈的天地精华和人生容量。在胡崇炜眼里,“陆机、王羲之的手札飘洒自然,十几个字就堪为国宝,令人们顶礼膜拜。真正的境界就如同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鸿儒,表面上让你无法看到他的新奇,可那种海一样的深邃气质,哪里是凡夫俗子可以参悟得到呢?”
胡崇炜谈到了悟,也谈到了苦。他说自己学书的历程是“苦海无涯,与修禅一样,不以年计”。若写出好一点的字,都由苦处下工夫,但若进入一个境界,却还得经由会心而悟的淬炼与提升。苦是奋发有为,灵感光临的悟性达成,则像是水到渠成的无为而治。胡崇炜谦逊地说,他在书法这条路上求索了30年,遇到灵感不过数次而已。
胡崇炜认为,极致的书法境界是心与意合,人书一体。而胡崇炜憧憬着神往着也实践着那样的书写,那样的境界。面对当下书坛书风上的雷同化与“伪学传统”现象,胡崇炜认为,医治良方就是向传统贴近些,再近些,掘进传统的深度,越深入越能获得艺术真谛。宁肯缺失一些个性也要加厚传统内容,使自己的艺术创作真正立足于学传统的基础之上。他常常告诫自己,无论在书法道路上走多远,无论有多大名气,扎根学古法,不是“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而是“先与古人合,更与古人合”。只有离传统近些,再近些,才可能找到自己广袤的艺术空间,才能有所成就。要把书法创作融入到生命之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拼搏,去进取,用一种豪气、一种向上的力量,实现人生更高的理想。怀揣着这种梦想,拥有着这股豪气,不断贴合传统,求取真法,方能于当代书法的洪流中脱颖而出。
游子心愿字字情
胡崇炜自1981年10月参军离开家乡至今,一晃38年过去了。数十载的人生历程坎坎坷坷,但无论何时何地故乡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牵挂。他告诉记者,无论工作多忙,每隔两三年必回家乡一次。而每次回来,都深深地为家乡的变化发展而感慨。家乡的发展变化与祖国改革开放40年同频共振,从渐变到巨变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回想参军之初,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和3个弟弟能否吃饱饭的问题一直是他最大的牵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里的情况一年强过一年,让他无需再为家人吃穿而担心了。尤其近年来,白城市经过老城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持续推进,改革成果喜人。每次回到白城,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感欣慰。用一句最直白的话表述,就是回家的路越来越平展,往昔的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水泥路、高速路,家乡的变化让他这个在外工作的人平添了自豪和骄傲。如今,白城市已成为一颗名副其实的塞外明珠,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夺目绚烂。
正因为胡崇炜心系家乡的发展,所以无论走到哪儿、在何种场合下,他都成了家乡的宣传员,并自豪地介绍自己是吉林白城人。他说:“生我养我的故土,我亲爱的父老乡亲朴实、勤劳、智慧、坚韧、善良,正是这纯朴的民风,养育了我们不屈且坚强奋进的品格,不断推进家乡蓬勃发展。白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有国家AAAA级向海自然保护区,无论是旅游,还是投资发展就到白城吧,在白城投资将大有作为。”
身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胡崇炜也一直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他最大的愿望是综合自己目前的资源,多回家乡做一些文化交流和文化公益事业,力所能及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不难看出,书法是胡崇炜人生脉络的主线。围绕着这条线,胡崇炜也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而这条路的最美风景处可见其心灵归属。身为一个人,有着生命的源头,无论走出去多远、多久,故乡都将是心灵最终的归宿。胡崇炜离开家乡近40年,但他的心却如嫩江湾畔的垂柳,每一次的轻拂皆为乡音。字如其人,德归本位,胡崇炜这位从嫩江湾畔、从白城走出去的书法家,是家乡的骄傲,相信他心中的愿望定不会辜负家乡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