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走远褪额黄,敛翠秋风锁小窗。费展新笺抬拙笔,耄耋怯怯梦刘郎。”读着这段朗朗上口又韵味悠长的文字,浅懂诗词的笔者,竟读出了一种人约黄昏后,俏笑论春风之感。那是怀着自信泛着优雅,又不失活泼的生命感悟,其作者是今年82岁的白城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荣秀芳老师。耄耋之年的荣老师,在全省乃至全国诗词界内颇有盛名,时至目前,仍笔耕不辍,佳作频出。出版了个人创作文集《秋韵芳痕》;创作的楹联和诗歌在“笔尖下的洮北”——纪念建党96周年文化精品创作大赛中获文学类优秀奖;被中华文化艺术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会授予“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力中华诗词传承人”;中华书香门第研究会等颁发的“书香人家”;今年在青岛刚刚落幕的“诗词世界杯第五届中华诗词大赛”中获一等奖……与其文采相映成辉的则是她贤妻良母的风范。
风华正茂逢风雨
那日,参加完公益活动,听说荣老师家就住在附近,于是临时起念上楼拜访。给我开门的荣老师,还真惊艳到了初次相见的我。一头利落的短发,慈祥的脸庞上沉淀着不关乎年龄的秀美之气,那亲切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眼前的荣老师与同龄人相较至少年轻10余岁。“是文学给了我快乐,是老伴儿给了我幸福,是儿女给了我成就感。”谈笑风生的荣老师说出了她的保养秘籍。
在正午暖暖的阳光中,伴着轻柔的音乐,随着荣老师走进了她过去的生活。
1938年出生于长春市知识分子家庭的荣老师,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因父母身份所致,读小学不久就辗转回到乡下跳级到三年级,不到一年便考了年组第一。聪慧的荣老师自小喜欢文艺,加之能歌善舞,一直是活跃在校园中的文艺积极分子。初中毕业考取了当时的吉林林业学校。
荣老师中专毕业后分到当时的伊通县西苇公社,转年审干开始。当时荣老师的父亲已被定性为右派,她主动向领导交待了这个问题。于是,她被分到更远的另一个山区公社。她孤零零地住在公社空荡荡的大长筒子屋里,半夜大风一刮,门咣咣直响,吓得整宿睡不着觉。当时,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女孩子,面对着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急风骤雨,真是万念俱灰。坚持一年多后,1960年正月十五,荣老师结婚才离开那个环境,随爱人来到白城地区。1962年,生活刚稳定没多久的他们,又因荣老师的爱人工作调动(调到当时的镇赉县大屯公社)而改变。当时,由于受右派子女关系的牵连及其他原因,他们被精简,失去了正式工作,成了农民。直至1980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荣老师才得以回到学有所用的白城苗圃工作,直至病退。
苦中相扶甘自来
病退后的荣老师从不抱怨命运,而是乐观积极、自强不息的活出了另一番风采。她之所以能如此面对在常人眼中的不公平遭遇,那是因为她的心中常存感恩。“我这辈子非常幸运的遇到我的老伴儿。再过几个月就是我们的‘钻石婚’纪念日,为此,我还写了诗,感谢此生在对的时间里遇到对的人。”荣老师提起老伴儿一脸的幸福。
荣老师和老伴儿是读中专时的同学。当时,才貌双全品学兼优的荣老师,是被老伴儿的人品所吸引的。那时,有位同学请另一位同学帮买东西,买回去后这位同学因经济困难不想要了,引发了俩人的争执。荣老师的老伴儿就说,正好这东西我需要给我吧,并当即付了钱。这种不令任何人难堪,却化解了矛盾的善良与睿智令荣老师颇为欣赏,加上老伴儿的执着追求,春去秋来,3年学习期满,两个年轻人已是彼此有了好感。毕业季, 老伴儿送荣老师一本作家周而复新出版的《上海的早晨》和一方洁白手帕,没有海誓山盟的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婚后,由于生活的颠簸,数次搬家,那本《上海的早晨》不知所踪,但读书、写字却伴随荣老师走过了数十载。正是他们纯洁的爱情,支撑着荣老师走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
当时,有段小插曲。荣老师和老伴儿在谈婚论嫁时遇到了小小的麻烦。因为荣老师比爱人大一年一月一天,也就是说大了三个一。有旧观念的婆婆,以女大一不是妻,早早晚晚哭啼啼的说法加以阻挠。可是两个相爱的人还是走到了一起,并相亲相爱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喜相庆、病相扶、寂寞相伴的日日月月,走到了夕阳如花的晚年。荣老师说,回首望去,细细想来,我的婚姻和家庭是如此的和谐、如此的温馨也如此的幸福,令我感怀不已,是苍天对有情人的眷顾,是有情人对幸福的不懈追求。我不仅感谢我的爱人我的孩子,我也感谢命运。
悉心育子爱相伴
一路走来,他们用真情温暖、呵护着彼此。
2010年,荣老师为他们的金婚写了一首七律:“初试嫁衣绿鬓长,而今丝发渐秋霜。眉山秀去铅华淡,日月轮回玉漏凉。苦雨虽摧花半落,凄风未减卉初香。相牵踏入金婚殿,笑对春波荡满堂。”
荣老师和老伴儿共育有三子一女。提及儿女,荣老师欣慰地说,虽没有培养出清华北大的儿女,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自强不息、尽职尽责、各有建树,他们是我此生最大的骄傲。荣老师的长子考入大连陆军学校。毕业后分到部队驻守边境,后转业到当时的白城税务局工作。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到地方,优秀的长子是父母的骄傲、弟弟妹妹们的好榜样。荣老师的次子毕业于白城一中,考上了当时的白城技工学校,技校毕业后分配进了工厂。身为一名技术工人,他立志要当一名大工匠,工作中努力学习技术,凭借一身过硬的技术,孤身到浙江打拼,硬是闯出一条路来。现在东莞一家减速器厂担任负责人和总工。荣老师的三儿子在林业部门工作,从事着妈妈当年热爱的职业。
荣老师的女儿王海月则完全继承了父母的聪慧、阳光和善良,早年在单位工作曾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下岗后,从事过销售、财会,可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她的表现都非常优秀。近年来,王海月又热衷于公益事业,由于表现突出获“省优秀志愿者”和“白城好人”称号。最令荣老师欣慰的是,自己的4个儿女,个个家庭和谐美满,孙子辈更是人才辈出。她说,这是自己和老伴儿此生最引以为荣的“成功事业”。
老有所乐耀暮年
从年少到暮年,荣老师没有离开过诗书,没有离开过唱歌。在病退后的岁月里荣老师提笔创作,开始以文养心、以歌养情的丰富生活。当时,荣老师还参加了吉林林业学子保健沙龙,并在沙龙简报上发表作品。那些年,荣老师所写散文投到各地各处参赛屡屡获奖。都说歌言情,诗言志,荣老师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到白城老年大学学习,后又参加“雅集轩”创作,专心研诗联、习翰墨,硕果颇丰。时至今日,荣老师每月均能提前完成“雅集轩”的创作任务。荣老师的目标是活到老学到老,她要用文字绘出人生最美的风景。她从基层的文学社团起步,凭借一腔对文学的热爱之情,最终成为省、市作协,白城诗词楹联家协会、全球汉读协会中的佼佼者。如今笔耕不辍的荣秀芳,因其胸怀壮志、诗寄深情,仍以耄耋之年荣获2017年全国诗词大奖赛金奖。
有诗有歌人生至乐。自小爱唱歌并有天赋的荣老师,在晚年参加了洮北老年艺术团合唱团。2009年,荣老师和当时的合唱团负责人商量,给合唱团换个带有白城元素的名字——“鹤之声”,这个名字得到了全体团员的赞同。后经荣老师协调,全团并入白城老年大学声乐班,并在她积极运作下参加了省内的多场比赛。2011年,合唱团赴省参加长白之声音乐节,由于组织和表演均佳,鹤之声合唱团获优秀组织奖和最佳风采奖。
从始至终,老伴儿一直是荣老师的坚强后盾。用荣老师的话说,50多年过去了,我们真是相守到白头。平日里,荣老师写文章赶稿子,老伴儿包揽了全部的家务活。退休后,她一面上老年大学学声乐,一面在鹤之声合唱团唱歌。2011年冬天,白城雪大路滑,老伴儿怕她摔倒,一直送她参加活动。2017年夏天,荣老师意外得了脑梗,生活不能自理,老伴儿更是形影不离地精心照顾,使荣老师得以迅速康复,重新回到创作的园地。最令荣老师窃喜的是,老伴儿常跟旁人夸自己比年轻时更有风韵,让她想起那首叫《最浪漫的事》的歌曲:“……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荣老师由衷地感到幸福。而幸福是梦里相约,爱里守护,守护了半世纪还嫌不够。老伴儿的钱包夹层,一直珍存着当年俩人结婚时的合影,这是用文字无法表达的深情。
这就是永远快乐生活的荣老师,美好的文词写不尽她心中的赞美,动听的歌声唱不尽她此生无尽的深情。她说,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如今的好时代、感谢老伴儿和儿女至亲所给的爱,愿天常蓝、水纯清,大美白城处处歌声扬、笑传声,和谐发展奔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