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辉
邹作华(1894年-1973年),字岳楼,吉林永吉人,1894年5月11日生于一商人家庭。初入吉林陆军小学学习,毕业后到吉林孟恩远的陆军做见习军官。1917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炮兵科。回国后,被分派到段祺瑞所属的边防军教导团任队副。后代理教导团团长、重炮营营长。直皖战争中,皖系战败,皖系边防军被直军收编。邹作华不愿依附吴佩孚,遂决定以队副的身份率领炮兵队的学兵以及火炮、马匹、装备等,投入张作霖的奉军,从此开始了他在奉军的军事生涯。
邹作华开始在奉军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混成团参谋,不久任炮兵营营长。1922年第1次直奉战争,邹作华在廊坊战役中,指挥炮兵以强大火力压制直军,使被困的奉军得以突围,战后升任炮兵团团长。邹作华精通炮兵作战、训练及指挥,治军严明,在奉军中崭露头角。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炮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又升为炮兵第1旅旅长,晋升陆军少将。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兵变反奉,任命邹作华为总部参谋长。邹作华虽身在郭松龄军营中,却怀着投张作霖之心,对郭松龄军队的战败起到极大的作用。邹作华暗中通奉,“将榴霰弹引线芯抽出而放之,帮其虽命中而不炸,奉军未致大伤亡”。郭松龄军队在最后一战,参谋长邹作华“突然间将所部炮兵旅撤回,并停止前线子弹供应,郭军遂大溃”。随后,邹作华以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部名义下令各军停止攻击,协助张作霖收拾残局,安抚军队,进一步受到张作霖的宠信。1926年被任命为奉军炮兵司令。
1928年5月,“济南惨案”发生后,邹作华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请求自愿率领军队去东北边疆垦荒。张作霖任命他兼任兴安屯垦督办,9月屯垦军开赴屯垦区,屯垦区包括:洮安、洮南、突泉、镇东、大赉、安广、索伦、景星、泰来等县。屯垦一团驻索伦,二团驻葛根庙,三团驻镇国公府(今科右前旗察尔森镇附近)。同年,兴安区屯垦公署在沈阳成立。1929年6月,屯垦公署从沈阳全部迁入洮安县(今洮北区原商业局小白楼)。屯垦公署迁入洮安后为垦区内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先后从河南、山东省移民,增加垦区人口;派军队组织清乡队,整顿治安;组织洮安县社会各界兴建街路,形成今天白城市区内西至长庆街,东至青年街,北至中兴路,南到新华路的街区格局;并于当年呈请东北政务委员会批准,改洮安县为兴安市,设立兴安市市政筹备处,同时在今天白城宾馆前的鹤塔广场建东门,将兴安市三个大字镶嵌在东门的横额上。兴安屯垦区公署的迁入使洮安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邹作华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陆军炮兵学校校长,成绩斐然。抗战时期,任炮兵总指挥,曾兼吉林省政府主席,1947年任国民党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年,加陆军上将军衔。在解放前夕,邹作华去了台湾,1973年11月7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9岁。 (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