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的拉家常、讲政策,他们不再是百姓眼中的“新面孔”;无数次的送温暖、解民忧,他们时刻把群众的冷暖记心间;无数次的顶着星空、踏着月色回家,他们毫无怨言。他们用激情与赤诚践行着党旗下的铮铮誓言,用拼搏与奉献奏响了促进发展的最强音。
在洮北,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脱贫攻坚突击队。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们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攻城拔寨的气魄,奋力向脱贫摘帽发起全面总攻。
突击队成立的60多天里,19名突击队队员牢记组织重托,坚持“身入”“心入”,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奏响了洮北大地脱贫摘帽“百日攻坚”的恢弘乐章。
在全力冲刺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洮北区“十六条攻坚战线”“百日攻坚”活动、“八大攻坚”行动等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铺开。同时,组建“全区脱贫攻坚突击队”,做先锋,打头阵,答疑解惑,把脉开方,助力全区脱贫摘帽。
“我宣誓,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冲锋陷阵,攻坚克难,为坚决打好打赢全区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贡献力量”。4月16日,全区脱贫攻坚突击队誓师大会上,突击队全体队员庄严宣誓,吹响全区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的冲锋号角。
锁定目标任务,扛起脱贫使命,脱贫攻坚突击队奋勇争先。5月5日至6月12日,脱贫攻坚突击队先后入驻德顺蒙古族乡、三合乡、平台镇、东胜乡和到保镇等5个乡镇,对扶贫领域工作进行全面排查。共检查64个行政村,累计入户3939户。对照脱贫摘帽“7+16+12”指标体系,填写调查表3675份,召开座谈会64场。
为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突击队成立以来,这支平均年龄近40岁的突击队员们,连续每日工作10个小时以上。他们走村入户,通过听、查、看等方式,对贫困户、退出户、非贫困户等类人群,严格对照各项指标,对家庭成员、档案资料、产业发展、收入来源刚性支出、义务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安全饮水等方面情况进行细致排查,详细询问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每天早晨7时,身着一身迷彩服的突击队员们早早走进会议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组组长对前一天的入户走访情况进行汇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队员们的眼中透露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和执着。
7时30分,他们整装待发,步履铿锵,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分成小组,前往各个行政村,进行入户排查。
车窗外美丽的乡间风景,并没有吸引队员们的注意。“经济分开了是不是就不算漏啊?”“不算漏,我认为不能算漏。”“我认为也不算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直在探讨、研究着前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就这样,思想在交流中凝聚,思路在讨论中更清晰。
“大爷,您好,我们是洮北区脱贫攻坚突击队,今天来你家了解一些基本情况。”每走进一户家庭,突击队员赵薇薇都面带微笑,让人如沐春风。
“大哥,你家里有多少田地啊?”“各项分红有没有得到?”“看你家这房子有年头了,主体墙已经有了裂缝,现在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抓紧进行危房改造吧,新房住着敞亮还舒服,政府还有补贴,你还犹豫啥。”走进东胜乡日升村一户非贫困户家,看到一家人还住着老旧的土坯房,突击队员刘金占边记录边劝导,并将了解情况一一详细记录在册,不漏掉任何排查信息。
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队员们才纷纷回到驻地,又累、又困、又饿,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把一天的走户排查情况进行一一汇总。
“平台镇勤俭村有一户疑似漏评的情况。”“我觉得红旗村的朱经平未达到脱贫标准,有错退的可能。”“今天走访的贫困户,部分扶贫手册存在填写不全、不准确的情况。”他们严查、细查找出所有问题,确保无一遗漏,并为每个乡镇拿出更精准全面且有效的整改方案。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了多少真情。”突击队队长周茹说。她和队员们用最短的时间走遍了5个乡镇贫困村的每一块土地,和群众拉手说话、贴心交流,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及思想动态,了解他们所思、所忧、所盼。
突击队入驻贫困村的60多天里,19名突击队队员把他乡当故乡,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发挥“侦查员”“消防员”的作用,躬下身来,撸起袖子,合力攻坚。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突击队把事事挂在心头,哪里有攻坚,哪里就有他们奋进的足迹。
“老人家一个人生活,房子的板棚已经掉落,门的质量也不好,窗户还透风,冬天不太保暖。”走进到保镇太平村贫困户陈有才家,突击队队员解海峰一边记录情况,一边帮老人修理不好使的门把手。
“他们一来,又帮我干活,又帮我向上级反映困难……。”陈有才一个劲儿地竖大拇指,突击队员走出很远,老人还依依不舍。
在每一个乡镇的每一个角落,突击队员们都在用汗水浇灌着脱贫事业,竭尽全力助推贫困群众脱贫摘帽。他们的双眼和群众望着同一个方向,他们的双脚和群众落在同一个地方,他们始终把贫困群众的事当作“家事”来办。
东胜乡春光村的小渝超是一个脑瘫患者,如今,已经14岁的他,智力只相当于一个7岁孩子。面对突击队员的来访,小渝超爷爷极为热情,小渝超也是满脸笑容。“大爷,您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吗?”突击队员王贺坐在炕沿,亲切地询问着。“已经很满意了。如果非要说困难,我就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学点知识,以后能养活自己。”看到孩子的乖巧可爱,王贺坚定地说,“放心吧,大爷,这个问题我们会及时向上级反映,也会尽我们最大的力量帮助孩子找学校。”
在这个脱贫攻坚战线的先锋队中,他们哪一个不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哪一个不是舍小家顾大家,克服自身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
迎着晨曦,踏着朝露,他们遍访贫困家庭,只为数据更准确、信息更真实。有的风吹日晒;有的工作连轴转;有的带病坚持工作;有的父母生病住院,却没有时间在身边照顾。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作为突击队副队长的史伟新,白天忙于入户核查,深夜还在填表、整理问题,爱人在通榆工作,一周只能回家一次。2周岁的孩子,只能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孩子感冒发烧到39度,他疼在心里,却从未请过一天假。没人时,这个七尺男儿却偷偷在一旁抹着眼泪。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今天的选择必将成为明天弥足珍贵的回忆。”这是突击队员原芝强日记中的一句话,从区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选派到青山镇黎明村任扶贫党建指导员,再到脱贫攻坚突击队队员,工作内容变了,岗位角色变了,可不变的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其他队员也是如此,为了早日完成洮北的脱贫摘帽工作,每位队员都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全力帮扶,合力攻坚,面对脱贫摘帽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突击队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担当、“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坚决打赢这场没有退路的背水之战、攻城拔寨的决胜之战、消除贫困的全民之战,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