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三条哈达的故事
两小时破获交通肇事逃逸案
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采取“三化”
推动康复训练工作水平提升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下一篇4 2019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条哈达的故事

□陈凤利 本报记者 薄秀芳
任长忠在试验基地查看燕麦的生长情况。
2007年,任长忠(右三)与西藏日喀则地区领导及藏民在一起畅谈燕麦试验示范情况。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这首耳熟能详的《天路》,任长忠也特别喜欢,因为他也正在修一条“天路”,将燕麦送到珠峰脚下、圣洁的三江源头、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助力当地燕麦产业发展,促进农牧业有效结合,探索脱贫致富途径,让那里的农牧民早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提起哈达,人们都知道它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民敬献给贵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礼物,代表着纯洁、真挚、忠诚、尊敬,更蕴含着深深的祝福。在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白城市政协副主席、白城市农科院院长任长忠办公室内,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白、蓝、黄3条不同颜色的哈达。每当看到这些圣洁之物,都会令从事燕麦品种选种研究和种植技术推广30多年、经历了扎根泥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任长忠在心底泛起无限的涟漪。任长忠感慨地说:“这3条哈达饱含深情、极富内涵、极具意义,来之不易啊!”

一个人志向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20年前,任长忠立下要将倾尽心血培育出的“龙种燕麦”推广到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和全国的燕麦产区。从那时起,他一心为国家燕麦荞麦科技创新求索不止,一心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努力培育燕麦荞麦新品种,一心为燕麦荞麦产品惠及大众健康奔走呼吁,一心帮助更多的人们过上好日子。志存高远,勠力向前,注定要走出一条不寻常的路,也注定得到非同一般的收获,这3条哈达见证了那些值得回忆的时光和感人至深的情意。

白色哈达,青藏高原的献礼

“在西藏推广燕麦种植,若没有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持,仅凭我一己之力,不亚于登天。是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给我搭建了成功的‘天路’。”任长忠激动地说。他回忆,2007年,受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邀请走进西藏,帮助开展燕麦示范种植项目培训指导工作。

任长忠清晰地记得,初春,他在西藏日喀则举办的第一堂燕麦推广讲座,遭到现场听课农牧民的强烈反对。当地人把燕麦叫做“白帽子”,因为野燕麦株比小麦、青稞都高,成熟后种子脱落,只剩下白色的颖壳,颗粒无收,是令人讨厌的杂草,就像一个白帽子罩在田间。农牧民们对“野燕麦”是深恶痛绝、避之不及……

面对这种局面,任长忠没有气馁,他决定用事实说话,带领自己的西藏团队成员一道来到日喀则的曲美乡。曲美藏语意为没水的地方,任长忠决心在这里给藏族同胞们一个惊喜,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成果。那段时间,他不顾雪大道险路滑,深入到日喀则地区的田间地头考察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慎重得出在日喀则可以开展燕麦示范种植项目的科学结论。在自治区扶贫办合作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日喀则市曲美乡诞生了藏区第一块1000亩燕麦示范种植田,把裸燕麦白燕2号和皮燕麦白燕7号两个品种,分水旱两个种植区开展试验示范工作。为确保科学种植,任长忠亲自编写技术方案、栽培规程。早春的西藏,寒气依然逼人,任长忠不顾高原缺氧、水土不服,亲自深入一线开展示范种植试验……

收获的季节到了,试验田里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丰收景象,看着燕麦结出的饱满籽粒,农牧民们打消了怀疑和担忧,纷纷索要燕麦种子。当时的日喀则是买不到燕麦种子的,农户间就用4斤青稞换1斤燕麦种子,原始的物物交换令燕麦种植在当地实现了不推自广的喜人局面。燕麦籽粒产量与青稞相近,而且脱粒后的燕麦秸秆还可解决牲畜越冬饲料问题,每斤能卖0.8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当初在推广课堂上极力反对种植燕麦的农牧民兄弟,亲手捧着洁白的哈达敬献给任长忠。接过洁白的哈达,与农牧民兄弟目光相对,看到那感激的眼神,任长忠流下了激动而喜悦的泪水,他的愿望实现了。此情此景,终生难忘!

2010年,日喀则市曲美乡以13斤燕麦草换1斤羊肉的“肉草互换”模式和那曲双湖的畜产品进行交换,实现了当地增产增收增效。尝到了丰收的果实后,当地藏民种植燕麦的队伍不断壮大,饲草、燕麦种子供不应求。目前,燕麦草已成为西藏主要三大饲草类型之一,广泛分布在西藏海拔3800至4500米的区域,总面积从2008年的不足1万亩,发展到目前的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任长忠表示,燕麦在西藏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公益性行业燕麦专项、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及整个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持续的技术支撑。那饱含无限敬意、纯洁、吉祥的白色哈达是日喀则农牧民对燕麦最真挚的表白。

黄色哈达,青海玉树的馈赠

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参与重建工作,任长忠对青海团队成员提出明确要求,要让燕麦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任长忠身为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前往玉树参与援建。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对他的身体挑战很大,但他全然不顾投入到工作中。他亲自进行实地踏察,看高寒、高海拔地区燕麦种植情况,了解燕麦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在高寒地区推广应用情况,并与牧民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足迹遍布了玉树各地,他的工作热情深深打动了当地的群众,他们用热乎乎的牦牛肉和青稞酒招待令人尊敬的远方专家。

在青海高原,高寒低温,农作物很难生长。2012年至2013年,任长忠的青海团队成员在玉树州珍秦镇开展了11份高产燕麦品种的引种筛选工作,筛选出白燕2号、白燕7号、加燕2号、林纳等燕麦品种,能够很好的适应玉树地区海拔4500米以下地区种植,目前已经成为玉树地区主推品种。开始,牧民不接受也不欢迎。任长忠叮嘱青海团队成员要亲自开着拖拉机为牧民播种,手把手通过技术培训、翻耕、轻靶和播种等示范作业,建立燕麦饲草基地100亩,“圈窝”种草400亩。结果每公顷收获青干草12吨,如此的丰收成果,让牧民们发自内心地接受了任长忠和他的青海团队成员以及他们的燕麦。正是这500亩燕麦饲草田的种植,为灾后的玉树县国营牧场提供了冬春季节抗灾保畜的优质饲草。他们以当地最高的礼仪感谢任长忠和他的团队,兴高采烈地宰了牦牛、献上了黄色的哈达。

自2012年以来,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海东综合试验站相继与玉树州农牧局、玉树州称多县农牧局合作,结合相关项目实施,联合开展了多项精准扶贫和产业工作。2012年至2018年,在称多县每年都进行燕麦、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打贮草示范地建设,累计完成了2000余亩示范工作;自2017年开始至今,任长忠和他的团队在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牧业村三社进行了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到草场、牧民家中详细了解实际生产生活情况,提出了加强建设储冬饲草基地、强化饲草供给、推行社区主导“圈窝”种草、提高产量的发展建议,通过送技术、送燕麦种子、陪伴成长、培育藏族技术带头人等有效举措,开展了燕麦种植机械操作、耕作技术、加工利用等一系列扶贫示范工作。

就这样,任长忠及其团队不懈努力,使燕麦饲草种植在灾后重建的玉树落地。2018年玉树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推进‘粮改饲’步伐,燕麦种植面积达11万亩,实现产量13.2万吨,小块农业为大牧业服务的格局初步形成。”燕麦饲草已成为全州抗灾保畜和越冬补饲的重要饲草来源。

蓝色哈达,大草原的祝福

“每每想到内蒙古大草原,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无比的亲切感。那里有最适合燕麦生长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交通优势。而此时,在乌兰察布和兴安盟中旗,我的燕麦在那里茁壮成长,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说到这里,任长忠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他始终认为,偏远的基层是最靠近农业生产前端的,农民渴望致富、渴盼技术支持,他说他没有不心动、不努力、不拼命的理由。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位于燕麦黄金产区,环境、气候、交通发展优势明显。任长忠自2008年开始,一次次奔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推广自己培育的燕麦品种。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感受到了这位来自吉林白城科研工作者的满腔热忱,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接纳了任长忠,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光就此开启,实现了乌兰察布燕麦产业发展的全新航线。在随后的数年中,任长忠凭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细致的实地指导,工作效果明显,很快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燕麦种植面积发展到100多万亩。

201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持下,任长忠与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共建“燕麦院士专家工作站”,针对性开展重大技术难题科技攻关,建立固定试验示范区6个,3年新增推广种植面积175.4万亩,平均亩增产11.2%,累计创收达14409.8万元。为加快燕麦育种进程,他们又探索建立了海南三亚燕麦南繁育种基地,任长忠先后多次到南繁基地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技术输出,两年内先后有1100份燕麦新品系材料成功加代,建立起北育南繁科研创新模式,形成燕麦科研、育种科研产业链,为实现燕麦北育南繁育种的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枝一叶总关情。任长忠作为乌兰察布市特聘科技特派员,从2015年开始每年组织服务团队,进村入户服务,当好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对燕麦种植农户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及生产实践中的技术指导,把保姆式的服务送到田间。同时,还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了乌兰察布燕麦在产业发展上的引领,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开展区域订单农业,真正实现了产业扶贫。针对贫困地区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2019年5月7日,任长忠依托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和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政府、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政产学研推用”合作共建燕麦产业精准扶贫示范乡合作协议,在察右中旗黄羊城镇建立了1000亩燕麦良种高产示范田,同时用2000斤“白燕2号”原种作为良种进行繁育。任长忠作为乌兰察布市燕麦产业发展的领航人,几年来使得该市燕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批具有地方特点和优势的燕麦科技成果得到了快速转化,为促进该市燕麦产业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是任长忠推广燕麦种植的另一个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持和任长忠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兴安盟综合试验站正式挂牌成立。自此,生态脆弱、土地贫瘠的兴安盟大地迎来了适应性和抗性强的“先锋植物”、营养成分均衡的食药同源作物、适口性好且营养价值高的饲草作物——燕麦。

建站后,任长忠亲临指导。那几年,他频繁地往返于乌兰察布与兴安盟之间。很快,在兴安盟5个示范县的9个基地,燕麦累计示范面积近万亩,荞麦累计示范面积6000余亩。带动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15万亩,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81万亩。2014年,在科右中旗盐碱地试种成功300亩燕麦,为兴安盟盐碱地的改良翻开了新的篇章。2018年,科右中旗莱德马业燕麦种植基地种植双季燕麦7000亩,第一季饲草产量达到11000吨,第二季达到12000余吨,实现了农业和牧业的相互促进。

任长忠在兴安盟燕麦的推广,带动了莱德马业等产业发展,带富了一方百姓,有效改良了土壤。兴安盟的农民为了感谢任长忠,以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热情为他们最尊敬的首席燕麦专家献上了蓝色的哈达。

满怀热情洒基层,一腔挚诚感天地;燕麦推广路途远,条条哈达表民心。燕麦,为高原带来了绿色,给盐碱地送去了生机,让饱受高寒环境困扰、土地贫瘠拖累的农牧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愿望,让当地藏族同胞和蒙古族兄弟姐妹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就是任长忠和他的团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就是三条哈达带来的令人感动而温暖的故事。

任长忠的足迹还遍布四川凉山州的偏远山村,遍布云南的大山深处,遍布贵州的荞麦田野,遍布新疆天山南北……三条哈达的故事,只是他30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缩影,三条哈达会激励他不断探索,努力前行。 (本文图片为资料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