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据《人民日报》报道,记者采访一些基层群众表示,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正之风整治效果感受不明显。有的群众反映,有的“窗口”单位作风整顿活动期间事好办、活动结束又难办了;一些干部借口“制度规定”,该办的事拖着不办。长期在江苏某市做建筑生意的柳先生告诉记者,以前给点好处一天就能办好的事,现在倒是笑脸相迎,但就是不办事,企业损失更大。
警示提醒:
当前,在改进作风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过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明显减少,但个别干部只唯领导、不管群众,只顾表面、不顾实效的心态尚未根本改变,只是把“门好进,脸好看”作为一种免责工具,未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办事上。老百姓称之为脸热心冷的“新衙门作风”。
如果说“四风”是隔开党和群众无形的墙,那么办事难这个老问题的新表现,则是拦在作风改进路上的“笑面虎”。比如,一些地方支持创业嘘寒问暖却不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干部借口“制度规定”,该办的事拖着不办;甚至出现案例中柳先生所说的“以前给点好处一天就能办好的事,现在倒是笑脸相迎,但就是不办事”……服务作风不严不实,实际难题不管不问,埋单的必然是党群关系,受阻的必然是改革发展步伐。
作风改到深处是在思想和灵魂上动手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两个凡是”的要求: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必须往思想教育的熔炉中持续添火,拧紧刚性约束的螺丝扣,清除思想中的微生物,才能让“事好办”成趋势,让“办好事”更普遍。
延伸阅读:
一些政策从调研、征求意见到正式出台,很长的路都走下来了,为什么“最后一公里”却“行路难”?
分析原因,我们不能小看了在“最后一公里”中“小权力”设置的障碍。不给“好处”不办事,门难进、脸难看,“打太极”“踢皮球”。部分基层公务员虽然官不大,官架子却不小。他们身在基层,却没走出官本位误区,缺乏服务百姓的情怀。
在客观上,则因为相关机制的缺失、责任的缺位、监督的缺席,导致跨越“最后一公里”障碍困难重重。事实上,只要真正重视,诚心做事,“最后一公里”完全可以畅通无碍。
“最后一公里”往往需要基层窗口落实办理,因此规范“小权力”特别重要。搬开“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就要让社会、群众参与监督,把“小权力”盯牢盯紧,让公职人员干净干事。
通过制度约束权力,促进干部思想作风转变,还需要加强服务群众的理念和感情教育,让服务意识充分回归,增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内生动力。位置摆正了,服务意识就上去了,很多问题就不会再成为问题,公职人员才会积极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