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4
 
白城市政协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
市委组织部五措并举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感·动中国”全国基层医院
感染质量管理培训走进白城
七十年“舌尖上”的变迁 从吃不饱到吃得健康
文明让城市更美好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十年“舌尖上”的变迁 从吃不饱到吃得健康

●本报记者 张芙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从吃不饱到吃饱、吃好,再到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文化,从填饱肚子到吃遍全球,折射出经济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多重红利。

80岁的高桂霞老人是土生土长的白城人,她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的变化。“新中国刚成立时,我还很小,当时物质十分匮乏,家里人口也多,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连吃个白面馒头都是奢望。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吃,那时候别管杂粮还是野菜,能填饱肚子就很知足。”

经济在发展,生活在改善,随着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慢慢迈向了正轨,只是这个时候物质依然较为匮乏。“那时,我们都通过粮票、油票、肉票等购买食品,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街道上到处可见排着长队购物的人群。”高桂霞说。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渐渐提高,“大锅饭”被废除,家家户户的干劲儿更足了,人们的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温饱问题渐渐解决。玉米面、红薯、稀饭和窝窝头等,成了多数人一日三餐的主食。

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不仅吃得饱而且吃的很好,选择也多,进餐馆尝尝鲜再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除非是自己家的亲戚,一般客人来了,我们都去下馆子,既省事又有面子。”高桂霞说。

在21世纪的今天,餐厅的效应向周边发散,城区各大高档酒店、特色饭庄成了我市的美食代表,“农家乐”餐馆也成了人们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之前因粮食短缺而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成为健康食品,重新回到餐桌上并受到追捧,从“吃得好”到“吃得健康”,绿色、素食、低脂肪成为新的关键词。大鱼大肉的“土豪吃法”渐渐被人们摒弃,科学膳食和养生概念开始成为主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单一到丰富,从饱腹到健康,居民的餐桌成为历史的符号,记录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饮食习惯和方式的变化折射出了人们生活品质的转变。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在不断攀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