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爽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沉在乡村,干得实,服务村民,做得真。一年来,他和村民心贴心,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用真情实意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他就是洮北区东风乡绿水村驻村第一书记海志新。
被选派到绿水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那天起,海志新就决心把根扎在绿水村,带领村民走向通往幸福的道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穷根子”拔不掉,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是一大主要原因。强基固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摆在海志新面前的首要任务。他从关心全村党员入手,逐户进行走访,看望慰问老党员,帮助干农活,解决实际困难,在密切与党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做党员思想工作,逐渐拉近党员与群众的距离。在此基础上,他因势利导着力做好“七个一”重点工作,即建强一个班子、上好一堂党课、走访一遍农户、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写好一篇调研报告、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协调落实一批帮扶项目。经过海志新的不懈努力,多年没有组织生活的党支部活跃起来了,散乱的班子“拢”起来了,支部的威信树起来了,“堡垒”的战斗力激发出来了,他为帮扶村打造了一支勇于担当、踏实干事的党支部。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海志新深知,摆脱贫困不仅仅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要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驻村后,他边走访边熟悉环境,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沟通感情,耐心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鼓励村民树立脱贫信心。“海书记经常和我们聊家常,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哪家有了困难矛盾都瞒不过他,他都会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村民们说。
贫困村民张福臣患有淋巴癌,手术后干不了重活,家里的房子是海志新和驻村工作队协调相关部门帮着盖的。“海书记真是个好心人,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他对我姑爷家的事情可上心了,有时间就会过来看看有啥需要帮忙的。家里有困难,只要找到他都会尽力帮助解决,我们全家都很感激他。”张福臣的岳母沈淑梅经历了女儿家建房的全过程,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激动地跟笔者介绍着。
在村头的不远处,一阵鞭炮声传来,闻声赶去,原来是贫困户鲍玉珍家在上房梁。鲍玉珍看到海志新来了,赶忙放下手里的活儿迎了上来,“海书记,谢谢您,我家的新房终于盖上了。以前的房子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海书记看到我家的情况后,建议我们盖新房并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这不,新房就快盖好了,我们老两口马上就能住进新房了,真是太好了。我们家园子里的小松树,也是海书记提供的苗,我们负责养护,他负责销售,一年就增加收入千余元,我们老两口心里特别感激,海书记真是个好干部。”提起海志新的帮助,鲍玉珍的话匣子就关不住。
在绿水村,像张福臣和鲍玉珍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海志新就是贫困村民的贴心人,总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村里的每片土地上都洒下了海志新的汗水和真情,他的真心付出让他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认可。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农村条件艰苦,但艰苦是最好的学校,在扶贫道路上,我会更加坚定初心,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热情,持之以恒地把事情做细、做实,用爱心和热心关爱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让贫困户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不折不扣地完成肩负的使命。”海志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