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新闻
3上一版
 
图片新闻
思考和探索中国自己的路
图片新闻
成都“2019级新生大熊猫”齐亮相
图片新闻
旱塬长出鲜芦笋
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第三次演练圆满结束
民政部要求到2022年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100%
田秀全:奋不顾身夺炸药 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旱塬长出鲜芦笋

●新华社记者 邹欣媛
 

干旱的沙地也能长芦笋?9月,在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大片芦笋覆盖着望不到边的黄土,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绿色波浪中穿行。

“以前见都没见过芦笋,哪能想到在我们这儿种活了!”下马关镇五里墩村村民董义说。

下马关镇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年均降水量200多毫米、蒸发量却达2000多毫米,沟壑纵横,黄土裸露,几乎没有可利用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仍然缺衣少食。

在老百姓的观念里,土地只能种活小杂粮。董义全家有40多亩田,祖祖辈辈种小杂粮,赶上雨水好,一亩地纯挣几十块钱。

随着一系列扬黄水利工程建成通水,2010年,黄河水被抬升数百米,沁入荒原。“有了水,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不甘心受穷。”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占平告诉记者,精准脱贫实施后,他们运用节水灌溉技术试种过中药材、覆膜玉米,效益却不太好。

2017年,经过前期考察沟通,下马关镇引进一家在邻县已成功试种芦笋的企业,开始种芦笋,目前全镇已形成2000亩芦笋种植基地。

一开始绝大多数老百姓心里直打鼓。宁夏驰马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江解释说:“不同于南方的竹笋,芦笋耐旱,沙地正适合种。而且,这儿空气新鲜,土壤干净,芦笋鲜脆可口品质好。”

56岁的董义是芦笋基地最早的务工者,如今他成了种芦笋的“行家”。“2017年,我跟着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去山东参观,学会了给芦笋打药、除草、施肥,回来后我们再培训其他村民。”他说。

老百姓靠种芦笋走上了脱贫之路。同时,芦笋基地辐射周边多个村庄、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土地的老百姓除了获得一亩200元的流转费,还能在家门口干些种植、分拣的活儿赚钱。

“我最担心的是销路。”董占平说,现在看来,借助企业的销售网络根本不愁卖,前几个月山东、广州很多地方发来订单。等到明年进入盛产期,每亩效益能超过1万元。

绿色意味着希望。当地村民明显感觉,自从芦笋根茎变得丰茂,村子刮风少了,下雨多了。

“下一步,我们准备尝试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享受分红,大家充分参与进来,发展产业的信心就更足了。”董占平说。(新华社银川9月24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