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明
道,不仅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道路,它在中国人心目中,还有着特殊的地位,先秦诸子所代表的各家学派都以求道为己任,以弘道为理想。在中国历史上,“道”代表了中国文人心中的终极价值和最高行为准则,但是他们对道的理解和解释,却有所不同。
道家论道
最早提及“道“的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说道:“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沌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寂静空虚,独自生存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不停止,可以成为天地的本原。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它为“道”吧。老子将道看作宇宙的起源,也就是说,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由道而来。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道还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和规律,“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问庄子:“你们道家整天讲‘道’,请你告诉我: ‘道’在哪里?”庄子回答:“无处不在。”东郭子不明白,让庄子具体说明。庄子随手一指:“在蝼蚁。”相当于说在动物里。东郭子没明白,又问。庄子又随手一指:“在稀稗。”即在植物里。东郭子仍然不明白,再问。庄子再随手一指: “在瓦甓。”相当于说在矿物里。东郭子仍然不明白,像小孩子一样追问不已。庄子最后不耐烦地说:“在屎溺——在粪便里。”
儒家之道
宇宙间的根本法则是“道”,那么人作为宇宙间的一分子,也要遵从“道”,在这一点上,老子更多地强调人应尊重自然,而儒家则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作为天地间最高贵的生灵,人要有自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社会的“道”之核心是“仁”。做人做事符合“仁”,叫“有道”;违背“仁”,叫“无道”。人们又把“道”与“天”联系起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卦》)。人在德行上可与天地相合,在精神上可与日月同明,与鬼神的吉凶活动一致,人的德行和活动总是与天地万物一致的。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据此,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社会法则:君主有特定的行为规范,这是“君道”;臣下有特定的行为规范,这是“臣道”;父母、夫妻、师友、子女等都有各自要遵从的“道”。按照社会规范去做,叫“守道”。董仲舒把纲常规范称为“王道”,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意思是说当时的社会秩序反映天道,有神圣性。
法家之道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见秦孝公,最初向泰孝公讲述“帝道”——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策略,秦孝公不感兴趣。第二次商鞅讲“王道”——夏商周帝王的治国策略,秦孝公仍然不大感兴趣。第三次商鞅讲“霸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策略,秦孝公马上有了兴趣。商鞅讲述的“霸道”,就是法家的富国强兵之道。怎样富局强兵呢?实施法治,用法律治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功者赏,有罪者罚。《韩非子》书中有《主道篇》,专门阐述怎样做君主。韩非说,“道”是宇宙间的根本法则,它虽然主导着世界的运动,但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君主治国应该仿效“道”,应该让臣下为国家卖力。君主需要做的,是赏罚。谁做得好,就奖赏;谁做得不好,就惩罚。
兵家之道
兵家就是军事家,兵家也讲“道”。什么是兵家之道呢?《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诡道,就是“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比如,明明我方军队很强大,却让敌人看到我军很疲弱;明明我军在积极备战,却让敌人看到我军很涣散。再比如,明明我军准备从西边进攻,却在东边做出准备进攻的假象。秦末楚汉相争,项羽把刘邦分封到偏僻的汉中为汉王。为了迷惑项羽,刘邦率军去汉中后烧掉栈道,显示自己不会回来与项羽争天下。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大将韩信安排人马大张旗鼓地修复栈道,让项羽知道汉军准备反攻了。在古代,修一条栈道相当于现代修一条高速公路, 需要很长时间。见此情状,项羽根本就没做应战准备。与此同时呢,韩信率领主力部队翻越崇山峻岭“暗度陈仓”,绕道陈仓扑向咸阳,取得大胜。这是兵家“诡道”的典型战例。
盗亦有道
在中国古代,“道”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各行各业都讲“道”。最为有趣的是,人们有时说“盗亦有道”——做强盗的有时也讲规矩,也有道德心。《后汉书》记载,西汉末年有一个叫姜诗的人,他和妻子侍奉母亲极其孝顺。母亲喜欢饮江水,他们不得不到六七里之外的江边汲水,十分辛苦;后来儿子汲水的时候溺死,他们恐怕母亲知道后悲伤,就说儿子离家求学去了;母亲喜欢吃鱼,他们努力劳作以供养母亲。新朝末年赤眉军起事,经过姜诗的村庄绕道而行。为什么?他们说“惊大孝必触鬼神”,意思说,打扰了如此有孝道的人家,鬼神不答应。因为姜诗孝顺,整个村落得以平安。这虽不是诸子之道,但也反映了“道”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