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秀芳
古语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说,人一到五十岁,生命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知天命”的六零后,一位在白城日报新闻摄影岗位上工作了三十余载的资深摄影记者——王野村。
虽说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王野村对知天命的认识却与众不同。50岁之前,全力以赴,兢兢业业;50岁之后,虽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却平添了一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心中那份对摄影工作的挚爱依旧那么热烈,且日久弥新。有时,甚至达到忘我之喜乐,只因最是尽兴时。刚刚过去的金秋10月,王野村收获了两份最宝贵的“礼物”,他的新闻摄影作品分别入选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百名摄影师聚焦新中国70周年》和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祖国》。10月18日,王野村手捧着这两本画册,向自己的老主任,白城日报社高级编辑、我市著名画家李肇宏分享与汇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王野村以优秀的摄影作品为祖国献礼,为白城日报社争了光,更是实现了老主任当年对他的殷切期望。
耄耋之年的李肇宏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举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野村的摄影作品能入选这两本国家级画册,确实不易。入选作品的拍摄角度特别新颖,丰富了环境与现实感,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内蕴,令人眼前一亮。王野村的入选作品将新闻与艺术巧妙契合,令作品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也更能反映时代的发展,更有代表性。
往昔嘱咐,入心践行。1989年3月,热爱摄影的王野村,从白城地区群众艺术馆调入白城日报社,走上了新闻摄影记者的岗位。时任白城日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的李肇宏找到王野村说:“你不看我,我得来看你,想和你唠唠。干新闻工作,年轻人要放开眼界,不能只放在白城,要把眼光面向全省、全国。”李肇宏老师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王野村的心中。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以此为目标干好新闻摄影工作。从那一天起,相机就成了王野村形影不离的“伙伴”。
业精于勤,入心则达。王野村年轻时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80年,刚参加工作的王野村在白城市第一百货商店照相器材组做售货员,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照相机。动心则动情,王野村很快就对相机的构造和运用了如指掌。且于1983年开始,先后在原白城师专中文系和原四平师院中文系共计学习了3年。王野村在摄影界展露身影是1987年春天。在白城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的王野村,组织白城地区业余摄影爱好者参加中国农村题材摄影大奖赛,作品入选吉林赛区,并获团体第一名;1987年夏天,他参加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赴大连自行车摄影创作团队,并有一幅摄影作品入选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奖赛。此时,王野村已然痴迷摄影。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89年,王野村调入白城日报社,成为了他向往已久的摄影记者。
以梦为马,心系光影。新闻摄影记者就是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王野村深知作为一名党报的摄影记者,这份职业不仅能圆自己的摄影梦,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他时刻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拾之于偶然,得之于必然”,新闻敏感便是其中的“催化剂”。为了保持丰富敏锐的新闻灵感,王野村的相机几乎从不离手,生怕错过具有新闻点的某个瞬间和灵感。他说,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充满着强烈的情感力量,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王野村始终坚持从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令人感动的画面。他那幅分别入选《百名摄影师聚焦改革开放40年》和《我和我的祖国》画册中的作品《冬泳》,就是从2000年开始拍摄的。在大安市嫩江湾,活跃着一支40多人组成的业余冬泳队,年龄最大的队友68岁,他们每次下水前都要在自制的器械上热身。王野村发现了这支冬泳队的与众不同,于是就有了他连续拍摄10年的情结。身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王野村将自己的相机聚焦社会生活,挖掘平凡世界的澎湃激情,他把拍摄的照片看作深入人心的一种表达方式,自我存在的一种价值体现。李肇宏老师在评论王野村拍摄的全国劳模纪英林八十寿辰的照片时说,这件作品在拍摄时,特别突出了人物与环境、家庭的结合,通过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更丰富的内涵。所以,该图片入选《百名摄影师聚焦新中国70周年》在情理之中。
天道酬勤,实至名归。多年来,王野村在工作中积极发挥新闻摄影的独特作用,用通俗易懂的摄影语言讲述着白城人的故事。他采取连续跟踪拍摄的方式,有些新闻素材,他竟跟踪拍摄长达20余年,如“98”抗洪期间出生的小女孩儿,当年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张全景同志到镇赉抗洪前线看望官兵及受灾群众,为小女孩儿起名高胜洪,寓意军民共同奋斗一定能战胜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高胜洪从小学到大学王野村一直跟踪拍摄并进行报道;还有老模范纪英林、科学家任长忠等,他拍摄的这些新闻图片,得到业界人士的很高评价。当然,王野村的拍摄视野也极为广泛。2009年,他拍摄并刊发在《新文化报》上的《垃圾街玩耍的孩子》,获得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第24届新闻摄影作品二等奖;2011年8月2日本报刊发的《5时33分意味着什么?》……诸多关乎民生监督类稿件,得到了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时任市委书记的姜治莹同志在《5时33分意味着什么?》一文上批示:“媒体就应该发挥监督作用。”这不仅是对王野村业务水平的肯定,也是对白城日报办报思想的肯定。
全力付出,终得回报。王野村于2011年4月被新华通讯社聘为签约摄影师;2012年的7月,参加了中国·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主办的中国体育记忆暨“中国体育杰出百名摄影家”评选,被评为中国百名杰出体育摄影家;2013年被中国地市报研究会评为优秀记者;2014年被市委组织部选定为第四批吉林省高级专家候选人之一。
心之所牵,行必趋之。王野村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深被采访对象所感染。纪英林与任长忠是让他受到触动最深的人。他们一位是全国劳模、一位是科研专家,他们的奉献精神成为王野村心中的两面红旗,激励着他不忘使命,努力前行。党报的一大功能就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王野村身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宣传报道上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他拍摄的《82岁党员在家办墙报喜迎十八大》《93岁高龄的老党员刘殿奎在自家办起学习十八大精神工作室》等接地气的新闻图片,得到广泛赞誉。93岁的刘殿奎老人还为白城日报社送来一块匾,上书“媒体走基层 捷报中国梦”。2013年,他刊发在本报的《工资拖欠四个月 劳动仲裁四小时》,帮助辽宁省辽阳市来白务工农民讨回120多万元拖欠的工资,社会影响很大。人们纷纷称赞这才叫党报记者,这才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2014年,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灾后重建,那年的中秋节,王野村是与受灾群众一起过的,并以图片的形式报道《洪灾后的中秋节》。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王野村有近一半的“年三十”没和家人团聚而是行走在采访路上。他在近10年中,一直跟踪报道纪英林,留下了大量有史料价值的影像资料,得到了新华社吉林分社的高度赞扬。其中组照《“老虎”迎来第八十个春节》摄于2010年2月21日,图片中全国劳动模范纪英林穿上挂满奖章的衣服,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幅作品,在突出纪英林的同时,又以镜子的角度折射出全屋的景貌,角度极佳。此作品获当年吉林省新闻摄影作品铜奖;2015年,为了推介白城,王野村深入生活挖掘素材,2015年7月25日在《人民日报》上刊发新闻图片《白城燕麦田吸引野鸡来安家》。从1989年至今,白城的两会等重大新闻报道他从未缺席。
人世荣枯有定,岁月幻灭无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王野村说,此生最是钟情这份新闻摄影工作,这份深情无可替代。每次按动“快门”都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快门”按下的就是永恒。所以,他曾自嘲此生若不能按“快门”,生活就没了快乐、没了期待。多年来,无论是去逛早市,还是行走在路上,王野村都会背着相机,不时会拿起相机拍摄,或是一景,或是一物,或是一人,总能令他找到新闻点和美感。他说自己的摄影作品,就是要生动鲜明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在画面中融入摄影者的激情与充满人性的观察,这样的作品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就是王野村对于作品的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就是王野村对于新闻摄影的执著;“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就是王野村对于工作、对于责任的担当。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岁月中,这位热爱新闻摄影的党报媒体人,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永恒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