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绿野》创刊40周年之际,我仅以一名忠实的读者、痴迷的写作者的名义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绿野》在我心里,一直以来都是神圣的——家乡的文学殿堂,白城人心中的“《人民文学》”。从创刊那天起,我时时感到它的亲切、可读、温暖,一直都是我手中的卷、枕边的书,人生旅途中须臾不得离开的文学宝典。40年了,每一期,我都从头至尾地认真品读——品读散文,吟诵诗歌,津津有味儿地阅读小说……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予我文学的营养,给予我地域文化的积淀,给予我文学写作的热情。品读每期的文学作品,似乎每一篇都能让我体察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情总能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而起伏,并能准确地找到故事里的生活原型,与主人公一起感受着快乐,共同承受着悲哀,分享着他们的幸福和喜悦。正缘于熟悉作者,熟悉作者所写的人和事儿,因而一直以来,《绿野》都是我和周边读者最喜欢、最亲切的文学刊物之一。四十载风雨春秋,如今它的期期文字都如清新的绿色的风,时时在我心头荡漾……
《绿野》引领我走上了写作道路。因为喜欢,所以我在阅读中除汲取每期优秀文学作品的营养外,每一位作者便都成为我的崇拜的偶像。每每发现我熟悉的作者又在《绿野》上发表作品了,心里那个羡慕劲儿,真的让我一时难以表达。一时间,把熟悉作者发表在《绿野》上的作品,捧做我阅读的经典。阅读之外,我还要认真学习每位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剖析每位作者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以致我把熟悉的白城作家在《绿野》上发表的好散文、好诗歌、好小说都当做我的写作范文,照葫芦画瓢,模仿着写,最后让我走上了业余写作这条道路。也缘于文学写作,让我从一名普通教师,走进了政府机关,并成为一名机关干部。实事求是的说,是《绿野》给予我的文学素养,为我日后的公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虽已退休,可还是《绿野》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绿野》上连续发表我的散文作品,让我乘着绿野之风,对人生又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
《绿野》打开了我的文学天窗。从它创刊那天起,历届主编都把培育本土作家,开阔本土作家的眼界,强化国内著名作家对白城作家的写作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时时抓在手上。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绿野》主编把刘绍棠、浩然、丁仁堂、顾城、上官樱等省内外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请到白城对作者进行培训。一次次培训,极大地开阔了作家视野,提高了本土作家的文学素养,也提高了本土作家的作品质量。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绿野》编辑的悉心培养下,一大批本地作家带着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地域文学特色走向了省,又从省里走向了国家层面,如今已成为白城文学现象,已成为吉林省文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预祝白城的文学事业,正如这《绿野》期刊的名字,永远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殷切期望《绿野》不断出佳作,让更多的本土作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