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政孚
“咱们住上亮堂堂的楼房,真得感谢镇人大主席王成志啊!”村民口中的王成志,2016年任大安市大岗子镇人大主席。几年来,他勤奋工作、实干为民,助推农民群众搬新家、住新楼,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助力乡村大变化
作为一名党员,王成志一直将履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第一信条。
2017年,通过努力争取,大岗子镇实施了土地增减挂钩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通过作价回收农民原有宅基地,为他们建新楼,搬新址,过上城市生活。任务重、工期紧、难度大,谁都知道这是一个硬任务,经过镇党委审慎研究,王成志临危受命,主抓这项工作。项目刚推进时,很多村民不了解政策,难离故土,思想上有抵触情绪。王成志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和幸福账,动员他们“上楼”。渐渐地,大家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农村老房一般为前窄后宽的梯形设计,易地搬迁测量房屋面积时,从前面测量农户不满意,从后面测量国家受损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王成志带领专业团队,配备专业仪器,逐户精准测量,保证了群众利益与国家利益都不受损失。因为工作量大,每晚都工作到凌晨,持续了4个多月。由于标准公平一致,群众心服口服。
大岗子镇所辖7个村,经历两年的易地搬迁,全镇居民都住上了楼房,随后,镇里按照原来房屋面积进行补偿,村民平均每户能够结余8万余元。作为易地搬迁前线总指挥,王成志以强烈的责任心不断向前推进工作。王成志说:“我们以最低的价格,盖质量最好的楼房,省下的都是老百姓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怎样能让群众都公平公正地分到住房,是摆在王成志和他的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们采取抽签的方式公平分配,让大家心服口服。在兼顾公平的同时,对特殊贫困群体特殊照顾。贫困户李红旺夫妇都是残疾人,平常出入都要乘坐轮椅。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将一套一楼住房分配给李红旺夫妇。
化解矛盾解民忧
王成志真心实意关心基层群众,积极主动为他们解决“烦心事、闹心事、挠头事”。
调任大岗子镇后,王成志分管信访工作,着力解决信访积案。对长期上访的老信访户,抽调精干力量,密切关注动向,实行领导包保销号制度。大岗子村太平庄屯草原补偿纠纷一事,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双方矛盾从未停止过。王成志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知情人、当事人、说和人,调阅各方资料,反复推敲,反复论证,在耐心调解下,2018年8月双方终于达成一致,多年积案得以化解。
在村屯环境整治方面,王成志申请购买了清扫车、扫雪车、水车、铲车和垃圾车等7台保洁车辆,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使大岗子镇环境焕然一新。如今,走在大岗子镇的街路上,整洁宽敞的马路不见尘土飞扬,街路两旁绿意盎然,与原来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桩桩解民忧、暖民心的好事情,见证着王成志所付出的艰辛,聊到这些,他也只是微微一笑着说:“没啥,这都是应该做的。”
初心不改终无悔
王成志对待自己和家人格外严格,对待工作注重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用他的话说,一旦在工作中因私废公,那就没人服你了,就要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什么都干不成了。因此,王成志时时处处修身正己,规范言行,踏实干事,清白为官。正是由于这一点,大岗子镇的百姓们对王成志都是交口称赞。
由于压力过大,过度劳累,2017年8月,王成志患上了糖尿病,有一次病情严重,医生让其住院观察治疗15天,但由于工作繁忙,王成志始终没能住院治疗。如今,他每天都要打胰岛素,视力也不断下降,可仍然没有放松对事业的追求、对百姓的奉献。
王成志的父亲已经81岁了,患有多种疾病瘫痪在床,由于工作繁忙,始终没能到床前尽孝,一直由他的兄弟姐妹照顾。
经过3年多的努力,现在的大岗子镇通过增减挂钩,把新增加的土地流转出去,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也为贫困户分红创造了新来源,贫困户户均增收800元。
告别了冷房子,用上了天然气,喝上了放心水,住上了新楼房的贫困户王老汉打心底里感谢党,感谢王成志这样的好干部,记者采访他时,即兴赋诗一首:“城镇生活乐开怀,脱贫我党有安排,产业园区分红利,幸福生活就到来。”
农民群众上楼之后,政府减免10年的物业费和取暖费,并为群众补贴水费、燃气费、有线电视费,还由政府牵头实施“菜篮子”工程,政府出地,7个行政村托管,每村建立了3至4栋大棚种植蔬菜,免费为上楼户分发应季青菜。一项项惠民政策,让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直线飙升,在王成志看来,这就是他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