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鹤乡草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那片绿野
我与《绿野》不解的情缘
茗坊《绿野》
我知道,你没有走出绿野
绿色梦
 
版面导航
 
站内检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与《绿野》不解的情缘

□关怀
 

我与《绿野》结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源于喜爱文学,在机关有条件阅读一些报刊,《绿野》是我最为关注的文学期刊之一,因为它是本地刊物,作者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更引起我的好奇。我知道《绿野》当年曾经“火”过,在东北黑土地上是一片引人注目的“绿叶”。记得有一次,我接触到当时的《绿野》主编凌喻非(王玉成)先生,与他能接触也是源于我从事的民族工作,凌喻非是回族,他经常参与一些民族活动,这样我与他就有很多接触的机会。他知道我爱好文学,常给我带来《绿野》杂志,这是我与《绿野》及其主编最早的接触。

在机关工作比较繁忙,虽然业余时间没有放弃写作,但还是看的多写的少。随着年龄增长,个人的嗜好也多了起来,曾经也迷恋过酒局、网络游戏和麻将。有一次,半夜从麻将局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是麻将牌、你赢我输和烟熏火燎的场面。我为什么要陷在这上面呢?以前的写作爱好都丢弃了,曾经“夜以继日,夺回时间”的誓言也忘到了脑后。那天我反思了一夜,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下狠心告别了麻将,又把搁置10年的写作捡了起来。我在网上建了博客,开始了另一种业余生活。几年时间,我在博客里写了好多诗作,后来编成诗集《时光隧道》出版。有一次,文友于先生找我,说有一个人想见我,他是看到了我博客里的诗作,说不知道白城还有一位这样的诗作者。他就是现任《绿野》主编、市作协主席丁利先生。由朋友引荐,我和丁利见了面,这是时隔30多年后又一次接触《绿野》主编。我们似曾相识,文人坐在一起谈论的都是文学。丁主席问我,怎么本地文学刊物上见不到你的作品?我说,我是低调保守、自娱自乐型,作品都是抽屉文学,很少拿出去。

自那以后,我就和丁利熟悉起来,成了文学挚友,经他举荐,我的一组诗《心之曲》2010年发表在《绿野》上,之后几年中,我的一系列组诗《咆哮的松花江》《岁月感悟》《走进张家界》《醉意掠过的痕迹》《遗留的记忆》《零距离》《我在十二个时辰里轮回》《大沁塔拉情》和散文《新年,盘点心里那点事》《春分》等先后在《绿野》上发表。在多年的接触中,我逐渐了解到丁利的为人为文。他对我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多支持与帮助,我的第三部诗集《记忆频道》也是在市作协和丁利的关注支持下出版的。丁利的《远去的村庄》《鲁院日记》是两部很有分量的力作,拜读后更加了解他正义、善良的为人和文学创作上的智慧才华。

不仅我与《绿野》是横跨30多年的缘分,还有一位远离家乡30年未归的成功人士李罡,也通过我与《绿野》有过一段难忘的情缘。去年9月份,我们搞了一次阔别46年的中学同学会,在北京创业的、我的同学李罡也回来了。正像李罡回到家乡说的那样:“没有谁能比我更熟悉这片草原、这块土地、这座城市了,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是李罡对家乡最真实的情感。“回到阔别30年的草原小城——白城,不管它再怎么小,不论它再怎样不被人注目,也不在意它与发达城市比怎么落后……这也是我的家呀!”这是李罡对阔别家乡的思念感情。

李罡,北京现代艺术传媒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院长。他出生在白城,在白城读小学和中学,198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1992年调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做过导演、主编、制片人,1996年创办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李罡回白城后,为报答母校,捐资160多万元为洮北区靖安小学和白城二中兴建草坪操场、购置学生桌椅和电脑等教学设备。李罡这份沉甸甸的赤子之情,感动了两所母校的师生,更感动了这片深情的土地。

李罡是文艺院校的创办人,对故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更为关注。在他回来之前,我就与市文联乔昭彬主席和市作协主席丁利联系,说明了李罡回故乡的意图,并将此情况向市委宣传部徐辉部长做了汇报,徐部长很重视李罡回故乡的事情,表示要亲自接见。李罡回故乡第一项活动就是到市文联考察,并参加了市文联举行的座谈会。听到《绿野》在办刊中遇到的经费困难问题后,他说:“不能因为经费问题影响到已经创办了快40年的当地唯一一个市级文学期刊而停刊。”当即表示给予支持,希望继续将刊物办下去,并期望越办越好。

李罡30年没回故乡了。还记得30年前,那是1988年,原白城市(现洮北区)建市30周年的时候,我邀请曾经在吉林艺术学院任教的李罡回白城,一起制作了城市风光电视片《大沁塔拉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当年获得了优秀节目奖。里面有10首唱草原的歌曲,其中《大沁塔拉有座美丽的城》在白城一路走红,唱响大街小巷,久唱不衰。时过30年,李罡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前后两个30年,李罡与家乡有着不解之缘,当他再次踏上久别故乡的土地,他的心与波浪滚滚的草原再次共鸣起来。今年白城春晚,由李罡作词作曲歌唱家乡的《一梦千年》又唱响八百里瀚海,唱响白城,唱响这片绿色的草原。就像《绿野》的名字一样,在茫茫的草原上回响。

《绿野》是白城的文学期刊,几十年来,它在这片草原上生存发展,为白城的文化事业和展示白城人文风情作出了很多贡献。当年创刊人李杰,敢为人先,把绿野留给白城大地;如今,八百里瀚海,多风少雨,又一代新人,以顽强的意志,坚守这片净土,勇于创新,克难攻坚,把《绿野》办得有声有色。

《绿野》不仅影响了本地人,也影响了关注和爱戴这片土地和移居在外的家乡人。有多少游子通过《绿野》感受到了家乡的人文情怀和发展变化,也通过这个平台吸引了一些家乡人关注和支持白城的经济建设。《绿野》仅是一个市级刊物,《绿野》在大沁塔拉草原上仅是一片绿叶,虽然它很小、很不起眼,但它起的作用却是光合作用,愿这个光合作用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片草原,关爱这座小城,关心和支持这片绿野。我能想象到,在不久的将来,在白城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中,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片草原,会有更多的文化人在为这片绿野做着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荣获征文大赛一等奖)

 
3上一篇  下一篇4  
  


白城新闻网 http://www.bcxww.com
白城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吉林省白城市中兴西大路43号 邮编:137000
 

关闭